古代中原几十万军队和少数民族几万,该如何排兵布阵?(中原被少数民族统治)
一,古代中原几十万军队和少数民族几万,该如何排兵布阵?
而问者所言的:“几万少数民族打的几十万中原军队到处跑",似乎片面了。
纵观中国的历史,位居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发生过很多次战争,从春秋战国开始边境的纷扰就没有断过,而战争的发动者,往往都是地处边地的少数民族,双方战争各有胜负,但战争最终胜利还是中原军队。
这是什么缘故呢?
当时中原地区的政权,因文明的昌盛,引发了先进的国家制度的出现,带动了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继而拥有了更加广袤的国土,而先进的生产方式的运用,国家统治力的加强,让中原的国家对资源的开发十分的合理,更积累了大量的国家财富。
反观中原以外的地区的政权,因为国家制度落后及生产力的低下,对资源开发有限,加之所处的自然环境恶劣,生存的压力,注定要通过对外的掠夺获得资源,富饶的中原必定被觊觎。
正因为如此,中原国家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发生就注定了不一样。
少数民族的战争目的多以掠夺资源为主,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劫掠,奉行的是“能抢就抢,抢到就跑“的流寇战术,多以多点袭扰为主,战争初始,因为战争的突发性强,肯定能获得成功。
而中原的军队,本就是体系化的存在,对于突发的战争,军队的行动力会有些迟滞,在战争的开始阶段,会处一定的劣势,而战争的后期,打的就是体系,逐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兵法云”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另外战争本就是国力的对比,打仗是要靠资源支撑的。当年的战争,少数民族能侵入中原腹地的机会很少,为何呢?资源不足是关键。
翻看历史,能发现能在中原建立稳固政权的,多是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利用了中原的人才资源,融合到了统治中。
写在最后:漫漫历史,虽有长城边滚滚烽烟,可江山依旧壮阔,中华民族依然屹立东方,所以,一个民族的延续,一个国家的强大,靠的是绵延不绝的文化,靠的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战争是为了没有战争。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侵联删除
二,中国古代兵民比例
在古代,中原政权远征少数民族时,的确总是举大军出征。人数上,往往是少数民族兵力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兵力。
例如,明朝蓝玉远征漠北,带兵15万人,取得俘敌数万人的战绩。这还是前线部队,不算后勤保障、运送粮草的那帮人。
1410年,朱棣首次亲征北伐,带兵50万人!最终,击溃5万蒙古铁骑。
之所以带这么多人,主要是因为草原太大了,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中原一出兵,他们就藏到草原深处了。中原政权必须派出大军分兵搜捕敌军!一次出征,要奔着两三千公里的路程走,沿途还要保证粮草供应不能断。
兵力少了,真不够用。
举个例子,游牧民族5万,由于都是骑兵,可以一起机动转移。而中原出兵20万,要分三路搜寻敌军,(中军10万,边路各5万)。边路遇到敌军,以牵制为主,等候主力增援。
一旦边路出现轻敌冒进,被敌军咬住,就有可能被切断粮草供应。游牧民族都是骑兵,集中起来很容易找到你的薄弱环节。然后,跟你搞袭扰和消耗战,你基本没有胜算。这一败,就是全军覆没。
例如,明将丘福率十万大军征讨鞑靼,就是由于轻敌,孤军深入,中了敌人的埋伏。最终,全军覆没。
所以,必须大军平推,确保万无一失。像明初那样,中原士兵战斗力远胜蒙古的时代,很少。那时候,只要找到蒙古军队,就能打胜。明军见到蒙古军队,冲上去就砍,没啥阵形可说。
明初时,蒙古也被打怕了,也是见了明军就跑。他们的战术,一是拖,拖到明军粮草耗尽撤退的时候,再出来打。二是,找冒进深入的明军,切断粮草运输,饿晕了再打。
不过,大多时期,都是游牧民族占优势。中原政权都需要依靠城寨,搞平推战术,围死游牧民族军队。蒙古骑兵,就是见人就砍,能不攻城就不攻城,最多就是“围点打援”。
(文|勇战王聊历史)
三,古代中原王朝对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
不成比例,谁也不傻,除非你,跟十倍的兵力对抗!
四,古代少数民族士兵
首先,古代中原军队的兵种组成。古代中原地区缺少大规模养马的地理环境,因此中原军队大部分以步兵为主。其中步兵又分为弓弩兵、长矛兵、刀斧兵、攻城器械、辎重部队,以及保障后勤运输的民夫。步兵里面又以弓弩兵编制最多,中原军队相当重视弓箭这种武器,唐朝军队里面,弓手一度占到了80%的比例(刀斧手也装备弓箭)。中原军队编制里面的少量骑兵部队,分为重骑兵和轻骑兵。另外,最大的人数占比,其实就是民夫,一般中原军队动不动号称30万人或50万人出征,绝大部分其实是负责运输军粮和装备的后勤民夫,因此民夫占比相当大。
第二,少数民族一般分为北方的游牧民族和西南地区的山地丛林少数民族,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军队战法不一样。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由于装备战马,同时政治制度还比较原始,基本上平时是牧民,战时是骑兵。因此这些游牧民族的军队机动性非常强,但攻城能力和持续战斗的意志相对比较薄弱,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欢打顺风仗,战斗过程如果有优势,就能一拥而上,打败中原军队;如果战斗过程处于下风,基本就迅速撤退了,不会恋战。但是由于他们装备了战马,具备较高的机动性,因此就算战斗失败,也能迅速撤离战场,因此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能够取得的战果也非常有限。同时茫茫大草原上面,没有卫星监控和GPS定位,补给线又长,时间一久军队补给不上,就会被拖垮。南方的山地丛林少数民族,因为靠着山高林密,具有很强的地理优势,喜欢采用游击战术,中原军队过来征伐时,敌人就迅速散入丛林之中,中原军队一般是得地不得人,很少能成建制大规模消灭叛乱的少数民族军队,待到时间一久,少数民族破坏后勤通道,骚扰驻军,导致中原军队败在后勤不济,水土不服上面。
第三,取胜之道。面对不同的敌人,就要采用不同的战术战法。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其实汉代的卫青和霍去病的战术就非常成功,利用优秀的向导引路,采用一人多骑的骑兵战术,抛开攻城和辎重部队,携带短期的军粮,采用斩首战术,长途奔袭、快速突击,战略上大迂回、大穿插、打歼灭战。霍去病17岁为骠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漠北之战又消灭匈奴左部主力7万余人,封狼居胥。明朝的时候,北方边军的武刚车就很有名,碰到游牧民族骑兵时,明军一般用武刚车结成一个圆阵,首尾相连,竖起车厢板做防御,然后圆阵内布有长矛兵,让重骑兵轻易不敢靠近,然后辅以弓弩兵在内进行远程火力输出。这样游牧民族的轻骑兵就变成了老虎吃刺猬,无处下口了。骑兵弓箭远程射程不如步兵的弓弩,一进入就在火力覆盖范围内,得不偿失,靠重骑兵冲锋又突不破长矛林,白白送死。同时武刚车载有大量补给,可以边打边撤,不怕围困。所以这种战术也能够有效的克敌制胜。对付南方的山地丛林游击军队,主要还是靠政治上的剿抚相依,清朝时期由于玉米和红薯的传入,已经能够将西南的土地变成农田,保证了粮食补给和财政收入的平衡,对于不服从的土司军队进行重点打击,对于服从的土司进行封赏优待,基本上很快就完成了“改土归流”的征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了。
五,古代中原有多大
作为一个军事者,要看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离开这些分析,只能说是纸上谈兵。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寻游戏 提供的古代中原几十万军队和少数民族几万,该如何排兵布阵?(中原被少数民族统治)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