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机为什么不安装一个向后发射的机枪来对付来袭导弹?

现代战机为什么不安装一个向后发射的机枪来对付来袭导弹?

一,现代战机为什么不安装一个向后发射的机枪来对付来袭导弹?

战机,如果单指战斗机,安装护尾自卫枪炮当然会有空间和重量的难度,但最难的还不是这个,而是不实用。因为虽然可能装不下,但并非完全没地方装,苏-35系列重型战斗机两个尾喷管之间就装有护尾雷达,小型枪炮也是可能安装的。

但是,密集阵的近程防御是基于载舰无法靠机动规避对方反舰导弹的前提,因而载舰能为近防系统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而空空导弹即使速度并不比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末段速度快太多,但被攻击的战斗机首先要基于自身机动加以规避,这会使其尾部的拦截枪炮射界迅速变化,射击窗口小到无法把握,除非战斗机放弃机动规避。相反,空空导弹却因为导引头的不断进步,根本不需要尾追攻击,而是可以从很广的角度接近目标。这使战斗机的护尾枪炮用处很小。不过,说因为载机大过载机动,尾部枪炮就打不中,还是基于人工射击的经验。载机的机动如果造成枪管晃动,当然打不中,但自动枪炮的伺服机构的射角调整速度完全能弥补这种机动,而子弹一旦出膛,更是不受载机机动影响,至少近距离内弹道还是平直的。

如果战机是指作战飞机,那么就有轰炸机等大型机型,它们安装护尾枪炮已经很久了,甚至也有火控雷达帮助,但基于上述空空导弹的攻击范围的扩大,这种自卫措施就过时了。

但这些都不等于战机不需要自卫,只是护尾枪炮应该发展成全向射击(比如装在机腹,机背)的激光器,而且对空空导弹还不需要硬杀伤,用激光破坏其导引头的光电器件(对雷达制导型则用电子干扰)即可。再发展一些时间,高功率激光已经可望安装在战斗机上,那就不只可以自卫,还可以用来攻击对方战机和地面目标了。

目前,DIRCM等定向红外对抗系统还只装在直升机、运输机甚至客机等容易被空空/地空导弹攻击的机种上,但未来战斗机的安装也不是不可想象的。

首先,密集阵是炮而不是枪。密集阵是六管20mm机关炮,机枪的口径都在20mm以下。

美国军舰上的密集阵近防炮

再者,机枪威力和机枪弹的速度对付导弹是不够的,机枪的口径都在20mm以下,威力不够而且机枪弹的速度往往不到三倍音速,枪管转动的速度更慢。导弹的速度往往是4-6倍音速而且还有机动飞行能力,你机枪怎么追的上导弹?装机枪又有什么用?

机枪和机关炮很难跟得上空空导弹的速度,用它们拦截导弹,武器效费比太低

早期的轰炸机上是常见后向机枪和机关炮的,那是因为当时威胁轰炸机的是对方的飞机。机枪和机关炮能跟得上飞机的速度,所以才装的。但是后来进入空空导弹时代,机枪和机关炮就跟不上导弹的速度了,在飞机上完全变成了鸡肋,当然就没有人去装了。

早期轰炸机尾部的机炮

最后,最主要的原因,重量!飞机对重量的控制都是极其严格的,不可以有一公斤的多余。现代飞机随身带的武器设备都很多,还不一定带的够,你往飞机上装一个好几吨的密集阵,你的飞机还能飞吗?

现代战机对重量都是严格控制,图为中国空军歼20隐身战斗机

现代战斗机是有类似密集阵那样的火炮的,不过那是向前的机炮。向后的机炮没有什么用,再小型化也是徒增重量,反空空导弹又没有比诱饵弹和战术机动的效果更好,当然没人装了。飞机上那么宝贵的重量空间,不是留给鸡肋的。

装个向后的机枪机炮没有比诱饵弹和战术机动的效果更好,反而有可能因为重量增大动作迟缓逃都逃不掉,反而被击落。

至于密集阵,反击空空导弹一个是够呛跟的上,再者没有飞机愿意装上这几吨重的鸡肋。不过,密集阵反击速度更慢一些的某些反舰导弹和迫击炮弹等目标还是可以的。


欢迎关注一个喜欢跟大家聊军事武器装备的头条号:士兵的军情之翼

没这个必要!现代战机尤其是歼击机后部空间有限,飞行速度快和机动能力高,而且现代的空空导弹或地空导弹飞行速度和机动能力远超飞机,后部安装机枪根本无用。

倒是原“轰六”在机尾安装过机炮。前苏联也曾研究出能越肩向后发射的空空导弹,但也不知所终。这个问题问的有点无奈!

图注:在日本“秋月”级驱逐舰舰桥前的平台上,安装有MK15“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实际上它对拦截反舰导弹到底有多大效果,目前存在很大疑问,将与其相近的系统搬到更不稳定的战斗机上,拦截概率肯定更不靠谱

首先,在世界空军作战史上,的确出现过在军用飞机上安装向后发射机枪的情况,但主要不是在战斗机上,是在大型轰炸机上,安装的机枪也不是用来对付导弹,而是敌军的来袭战斗机。中国空军早期的轰-6轰炸机上,就安装有尾部炮塔,专门向后发射,用来对付来袭敌机,后来这一结构被取消了,在轰-6U加油机上,改成了观察舱。

那么现代战机为什么不安装向后发射的机枪来对付导弹?

这里我们可以参照另一个用枪炮武器来对付导弹的实用例子,那就是在军舰上安装的用于拦截来袭导弹的密集阵MK15近防武器系统,实际上它就是将原先机载的M61A1“火神”6管20毫米“加特林”炮及一整套火控、探测系统移植到军舰上,每分钟3000~4500发的超高发射速度,用于防御拦截低空超低空来袭目标。然而近防炮拦截反舰导弹的原理是什么呢?实际上由于反舰导弹来袭速度高,一般的亚声速反舰导弹末端速度逼近声速,而超声速、双速反舰导弹末端的飞行速度都达到1.5~2.5马赫,这么快的飞行速度,无论是近防炮的光电火控系统还是近防炮本身都无法实现精准瞄准射击拦截,只能是依仗着超高射速在空中形成一定面积和范围的“弹幕”,期望弹幕能够笼罩阻挡来袭导弹,将其摧毁。但实际上,据试验表明,近防炮系统对反舰导弹特别是超声速反舰导弹,拦截几率是很有限的,至多不超过20%。所以在美国海军在军舰上大量安装“海拉姆”近防导弹用于拦截导弹,“密集阵”只作为末端“查漏补缺”式的反导手段使用。

因此,战斗机上假如使用机枪(实际上不可能是单管机枪,只可能是“加特林”体制的转管炮或转膛炮,口径也不会是12.7、14.5毫米,而是20、23甚至30毫米,因此称之为机枪并不准确,应该称之为机炮更合适),需要面对的是比舰载环境更难的瞄准环境(战斗机在空中要进行剧烈的机动动作,瞄准比起军舰上更为困难),还要面对速度非常快的空空导弹(末段速度至少在马赫数2~3.5之间),因此估计其拦截概率,会比舰载环境下更低。这样一来,用向后发射的加特林机炮对付来袭导弹的拦截几率可能只有个位数,远远比不上使用机载干扰弹对抗导弹和使用超机动动作规避导弹两种目前常用的对抗导弹方式的成功几率。而加装后射机炮,还得占用战斗机上宝贵的空间和重量,因此明显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战斗机上不会安装后向射击用以拦截导弹的机炮或机枪。

脑洞固然可开,但战机设计们都是吃行业饭的专业人士,但凡靠谱他们早就整活了。

“密集阵”小型化确实不难,而且飞机上用的火炮与军舰“密集阵”上的差不多。

“密集阵”使用的火炮为六管加特林式 20mm M61A1机炮,美军的F-4、F-15、F-16、F-18、F22等等等等使用的全是这门传家宝。

因为源于通用的火神计划(Project Vulcan),该炮也被称为“火神炮”,它能实行高达每分钟7200发的超高射速,实际射速被控制在3000-4500发/分钟。

当然,“密集阵”系统不仅仅是炮,最关键的是那个自动索敌拦截的AN/VPS-2脉冲多普勒追踪雷达和红外前视仪。

全套设备重达6200千克,想随意找个空间塞飞机上是不可能的,即便塞进去了,也会大大降低战机的性能;一架F-15战机的空机重也就12973千克,哪怕再塞个重量减半的密集阵,那燃油、武器、航速、气动、起降性能都会被改写。

何况密集阵并不适应于空战,它是一种基于K波段火控雷达的装备,这个波段虽然精确,但受雨雾的影响较重。战机也不可能像军舰那样,有足够的预判时间开启火控雷达;对于战机而言,任何主动雷达在非必要情况下都是提前暴露自身的危险行为,然而空空导弹的袭击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秒到几秒。

毕竟“密集阵”所需要对付的目标是来袭的反舰导弹,这些飞航式导弹大多在亚音速情况下飞行。如美国的“鱼叉”反舰导弹,最高不过0.9马赫,还有反舰战斧,速度 0.72马赫。即便是俄罗斯的超音速反舰导弹“日炙”,最高也就2.3马赫。

实际上,密集阵这类主动近防系统面对反舰导弹不见得靠谱,它们的作用还没有经历真正的大战考验,在演习中也频频出漏子,只能算是军舰的最后一层保险,反正那么大的军舰,也不少这几吨重量,横竖它能帮忙挣扎一下。

战机面对的空空导弹可没反舰导弹这么慢,美军的超视距弹AIM-120可达4马赫,格斗弹AIM-9X亦可达3马赫,俄罗斯的R-73可达2.5马赫,R-77能达到4马赫,法国“米卡”也是4马赫,基本上3-4马赫是个普遍的数值。

而且,现代空空导弹除了那些热寻的类型喜欢咬屁股,很多已经改变了战术,它们会智能化的规划机动路径,变成了更高效的“迎头攻击”或“弹幕腰斩”,近防系统搁屁股后面打啥?

所以,就算真给战机屁股上按个原版“密集阵”,它们也未见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反倒会拖累战机。

在飞机主动防御方面人类也不是一点想法没有,实际上如今的一些战机在研究全视雷达技术,为的就是能掌握更多的空战方向,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未尝不会出现专门拦截来袭导弹的装备。

如美国人正在开发的机载激光炮,它们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战机的防御系统。只需要战机能发现并持续稳定的锁定导弹,激光就能将来弹摧毁。

还有“机载垂直发射系统”,这种还处于设想阶段的设备非常惹人联想,比如可以设计一些与热诱弹结合的半主动式小拦截弹,通过垂发的方式紧急打出去,一边释放干扰,一边制造电子假目标,一边主动贴炸导弹。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寻游戏 提供的现代战机为什么不安装一个向后发射的机枪来对付来袭导弹?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