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进入全球市场,可以采取哪些经营策略?(中国企业进入全球市场,可以采取哪些经营策略方式)
一,中国企业进入全球市场,可以采取哪些经营策略?
蒋老师观点:一个企业可以有很多种途径进入全球市场,包括许可、出口、特许经营、合同制造、国际合资企业和战略联盟、设立海外子公司,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每种策略都是企业进人全球市场的经济机会,当然也都伴随着义务约束与风险。
第一,许可贸易策略中国企业(许可方)可以通过许可并收取费用(权利金)的方式,许可一家外国家公司(被许可方)拥有生产其商品或者使用其商标的权利,由此来进人全球市场。许可方通常需要指派代表到被许可方处协助建立生产线,许可方也可以协助被许可方或与被许可方合作处理分销、促销和咨询等方面的事宜。许可协议对企业来说存在以下几个优缺点。
优点1: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
许可协议能够让企业可以赚到在本国市场无论如何都赚不到的收入,而且,外国被许可方必须从许可公司购买创业设备、原料以及顾问服务。可口可乐公司用多300份许可协议分享着全球许可经营市场,这些许可协议已经延展为长期服务合同,每年销售公司产品超过10亿美元。基于服务的公司也在许可经营上十分活跃。例如,零售商“好莱坞的弗雷德里克”涉足许可经营,在中东与埃米尔联合商业集团(EABG)建立和运营它的商店。
优点2:几乎不需要额外的花费
许可方在外国生产与营销其产品的所有成本,通常由被许可方负担,因此,被许可方往往非常努力地让许可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缺点:贸易优势与技术秘密存在被窃风险
通常公司授予产品专利权的期限必须足够长,也许长达20年或更久。如果产品在外国市场成功经营并且逐步成长,其间获取的利润主要归被许可方所有。更大的威胁是,许可公司事实上也在销售其专门技术与知识。如果被许可公司学会了该项技术,可能会毁约并开始向行生产类似产品。如果通过法津途径无法解决,许可公司可能因此丧失其贸秘优势与技水秘密,更別提先前协议中的特许权使用费。
第二,出口策略随着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政府很早之前就成立了“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为选择直接出口产品与服务的中小企业提供出口实战经营与贸易金融支持。出口支持中心的网络覆盖了全国上百个城市及世界上几十个闰家,而且该网络还有进一步的扩张计划。这个计划活动对于全国中小型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尚在犹豫不决的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专业的外贸公司或外贸管理公司间接地从事出口,它们可以协助谈判并建立贸易关系。外贸公司不仅会将不同国家的买卖双方匹配起来,而且还可以处理海关审务,提供文件,甚至将重量与测量数据加以转换,使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程序更加便捷。它还可以在仓储、发票和保险方面为出口商提供帮助。
第三,特许经营策略特许经营指的是一种契约协议,某些拥有良好企业经营理念的人将其企业名称的使用权卖给其他人,允许他们在特定的地区以一种特定的方式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
诸如美宜佳、绝味及北京全聚德的烤鸭等中国大型连锁店拥有许多外国特许加盟商经营的分店。例如,落基山巧克力厂总部设在科罗拉多州,专门生产优质巧克力,它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阿穆哈瑞集团达成了特许经营协议,巧克力在当地被视为是高档美味,类似于中国的全聚德。外国的特许经营商也会觊觎中国市场的开拓。
特许经销商必须谨慎调整产品或服务以适应所在国家的特殊情况。百胜餐饮集团在世界109个国家拥有37,000家肯德基、塔可钟和必胜客快餐店。它们很快就认识到世界各地的人对于比萨饼顶配料有不同的偏好。例如,日本消费者就很喜欢鱿鱼和甜蛋黄酱口味的比萨。在中国的肯德基快餐店,菜单上则是四川辣酱、米饭、鸡蛋汤和老北京鸡肉卷。
第三,合同制造策略合同制造指的是由国外公司生产该产品然后国内零售商再贴上自有品牌或商标再行销售。例如,合同制造商为戴尔、施乐和IBM等公司生产计算机、打印机、手机、医疗产品、飞机和家用电器用的电路板和元件。耐克在全球拥有700家以上的合同制造商,它们为耐克加工了所有的鞋类产品和服装。
合同制造商经常让一家公司在极低的创业成本之下,得以尝试扩张进入新市场。如果该品牌成功跨入新市场,公司承担的风险相对较低。公司也能在订单量突然大增时,临时使用合同制造解决困境,合同制造也属于外包。
第四,合资和战略联盟合资是一种由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通常来自不同国家)共同承担一项主要项目的合伙关系。合资经营经常由政府委托经营,比如在中国,政府主导是作为进入该国经商的一个条件。例如,迪士尼和国有企业上海申迪集团共同出资,在上海建设迪士尼主题公园,并于2016年开始接待游客。
合资企业的设立有许多不同的原因。中国华晨汽车制造商与德国宝马汽车制造商在中国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名为华晨宝马,以拓展全球业务,促进未来增长。百事可乐同意与印度的塔塔全球饮料公司合资,开发有益健康的瓶装泉水饮料,推向印度的大众消费市场。合资经营也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和意大利政府合资经营,在西西里岛成立了—个新型医疗移植中心。在意大利勒巴摩的移植中心叫ISMETT,前两年刚刚举办了它的开业15年庆典。
成立合资公司经营的好处是明显的,包括:
1、共享科技与分担风险;
2、共享营销与管理等专业技能或知识;
3、进入那些除非商品是当地生产,否则外国企业很难进入的市场。
相比之下,缺点则不怎么明显,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合伙的一方可能学会另一方的技术与实践,然后自行创业而成为竞争对手。还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共享的科技可能已经过时,或是合资经营的规模太大而不够灵活。
全球市场同样也会促进战略联盟的增长。战略联盟是有两家或更多的公司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旨在帮助各联盟公司建立市场竞争优势,他们通常不涉及分摊成本、风险、管理甚至利润的问题,这一点与合资经营有所不同。此种战略联盟为进入市场、接洽资本以及利用专业技术提供更宽广的途径,由于灵活性很强,所以,战略联盟可以有效的连接不同国家的公司和规模差异极大的企业。惠普与日立和三星拥有战略联盟,早在1990年可口可乐和雀巢就建立了战略联盟,对茶饮料和咖啡市场进行划分。
第五,外商直接投资策略外商直接投资指在国外购买永久性产业或企业。最常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就是成立海外子公司。海外子公司是指由另一家公司即“母公司”所拥有的海外企业。海外子公司在运作上会比较像本地公司,生产、经销、促销、定价及其他企业功能都由海外子公司负责控管。当然,子公司必须同时遵守母公司所在地,也就是母国和子公司所在地,也就是东道国的法律规定。
设立子公司的主要优点是母公司可以完全控制它持有的所有技术或专业知识。而主要缺点是母公司需要在外国投人资金与钭技。假如与东道国的关系出现了裂隙,该公司的资产所有权会被剥夺(被外国政府接收)。总部在瑞士的雀巢公司拥有许多海外子公司。这个消费巨头会花费十亿美元将外国公司并购为自己的子公司,比如珍妮克雷格公司、美国宠物食品制造商罗尔斯顿•普瑞纳公司、冷冻食如制造造商美国厨师、美国德雷尔冰激凌公司和法国的毕雷矿泉水公司。雀巢拥有员工超过28万人,几乎在世界各国都开展了业务。
雀巢是一家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那种在许多不同的国家生产和营销产品的组织,在不同的国家拥有股票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该公司营运所在的国家越多,就越需要努力避免来自各国政府的限制。跨国公司是典型的超大型企业(像雀巢),但并非所有参与全球事业的大公司都是跨国公司。一个企业可能出口生产的所有商品,收人和利润可能全部来自国外,但它依然不是跨国公司。只有那些在不同国家拥有“制造能力”或是具有其他“实体”的企业,才能真正被称为跨国公司。全球十大跨国公司中国有三个,分别是中石油、中石化和国家电网。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形式之一就是主权财富基金的利用,它是由在外国公司中持有较大股份的政府控制的投资基金。来自科威特、新加坡和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已经购买了对花旗集团等美国公司有重大影响的股份。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及其政府所有权会使人们担心,害怕它们会被用来达成地缘政治的目标、控制战略性自然资源或者获得敏感技术。主权财富基金也会削弱被投资公司的管理基础。相反,有些专家将借助主权财富基金进行的外国投资看作是对美国经济有信心的投票,以及是为美国创造无数就业岗位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要成为跨涉全球市场的企业,就必须选择最契合公司目标的市场战略。各种不同的策略反映出企业的不同产权结构、资金投入,及其所能承担的风险。不过,这对于准备迸人全球市场的人来说只是一个开端。重要的是要警惕那些影响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贸易能力的关键市场因素。
二,我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可以采用哪些方式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就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进行探讨,提出中国企业抓住全球化机遇和迎接全球化挑战、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六项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企业 经济全球化 策略 核心竞争能力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最初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全球经济活动被纳入一个以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联结起来的全球性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和重组。 经济全球化是以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以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为核心,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为形式,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优化组合,从而促进了各国和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日益冲破各个国家、各个区域原有的孤立、封闭状态,而呈现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世界各国的经济逐步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根本上说,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之一。它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经济全球化及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对于中国企业抓住全球化机遇和迎接全球化挑战、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诸多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如果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承受住这些压力,就是一种机遇;反之,将面临更大的压力。机遇和挑战共存,就看我们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机遇 邓小平早就指出:“世界发生大转折,这就是机遇。”江总书记也说:“大转折就是大机遇。”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界提供了诸多发展机遇: 1、为我国企业界与国际接轨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入WTO,我国获得了130多个成员国家(地区)无条件提供的最惠国待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降低的优惠以及与贸易有关的优惠待遇; 2、有利于打破国内某些行业的垄断行为,激发国有企业的竞争意识,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让消费者得到更优质、更便宜的服务; 3、有利于优先发展优势产业。经过50年的建设,中国建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国在轻工、纺织、家电、重化工等加工业都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今后,依据巨大的本土市场,在劳动密集和中间技术制造业,以及部分高技术产业如软件业中,中国仍将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全球化有可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4、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5、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6、有利于为我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世贸组织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成员间的贸易量占全球贸易的95%。世贸组织有三项基本职能:一是制定、实施和监督多边贸易规则;二是组织多边贸易谈判;三是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可以通过获得其成员资格,享受多边谈判的成果;通过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维护自身权益;可以通过开放自身市场,获得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的机会;可以通过多边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纠纷。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造成的挑战 1、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将难以消除。我国目前人均GDP只是中等发达国家的1/10,在大家都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差距将更难消除。 2、跨国公司的进入对国内企业的生存形成压力。国内企业无论从规模还是从资金、技术、管理上都同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存在很大差距。 3、中国传统文化及滞后的经营观念带来的压力 前世贸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曾在1996年上海召开的贸易研讨会上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文化观念的变革。不少人情愿忍受传统国有企业运作方式所产生的浪费、低效率与低工资,而不愿意采用新的节约资源、最终可以导致就业增加与社会福利提高的生产方式,这是个悲剧。”我国过度的贸易保护政策,企业经验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想及缺乏创新精神等,这些都对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构成挑战。 4、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巨大压力。跨国公司的进入,一方面促使中国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也给中国企业造成了巨大的产品创新压力。如我国彩电市场,多年来追随着国外品牌引领的潮流,不断推出超平、纯平、等离子、液晶等新产品,中国企业在追赶的同时,也意识到产品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加紧进行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并开始在海外设立R&D机构,跟踪、储备或赶超最新技术。 5、人力资源欠缺带来的压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大都实施了本土化的策略,其关键是人才的本土化。跨国公司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理念、富有吸引力的待遇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了国内许多优秀人才。 5、市场机制还不够成熟。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企业家市场等发展不够完善,按照市场规则自主发展、健康成长的企业运行机制还不成熟。发达国家经历了数百年市场经济的锻炼和完善,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制度、行为范式、经验和组织体系。中国要掌握这些知识,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经济全球化不仅决定着人类发展的进程与方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我们高兴地看到,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那么,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企业应采取哪些对策呢? (一)自觉参与国际竞争,实施国际经营战略 “自觉参与国际竞争,实施国际经营战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观念基础。 目前中国除了外贸企业和一些大型生产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和在国外设有办事处以及分支机构外,我国企业整体的跨国经营水平较低。一些企业对跨国经营存有畏惧心理,以为是力所不及的目标。这种观念必须更新。事实上,成功的跨国公司基本上都经历过“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在其规模扩张过程中总要作参与国际竞争的思考。对中国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树立参与国际竞争及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全球战略观念。 (二)规范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营机制转换 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和规范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落实企业的法人资本所有权,为职业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实现国有企业的法人资本所有权,意味着该资本与出资者其他资本的分离,对于作为出资者的国家而言,避免了国家对国有资本所承担的无限责任。同时企业法人资本的独立性,决定了它在经营上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与责任,在法律上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现市场化程度已达50%—60%,但真正实现全面市场化,归根到底还是要使作为国民经济主要支柱的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毫无疑问,“入世”的压力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必将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 近几年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实践表明,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改制上市,是国有大企业推进体制创新、促进经营机制转换的有效方式。上市企业要受到社会公众投资者的监督,企业的行为要受到证券管理部门的监管,企业经营业绩和重大信息要向公众披露,这种透明度产生的制衡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通过改革转变经营机制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把企业内部改革推到位。具体地讲就是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和分配等制度的改革,目的是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 (三)严格实施错位竞争,准确定位赢得优势 市场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产品技术有差异,产品的质量、价格、档次、花色品种等也有差异。同时国际国内市场地域广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差异性就会十分明显。这些都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为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我国企业实力有限的现状,可以考虑实施错位竞争战略,以开拓市场空间,培育和增强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基础。 错位竞争策略主要有: 1、产品差异化策略。这里的产品差异包括价格的差异、性能的差异、渠道的差异、品牌的差异等等。通过“产品差异”策略,可以为自己创造市场。例如,青岛海尔集团所生产的可洗地瓜洗衣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可以说,不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产品差异化策略都是“弱者”制胜的利器。 2、市场定位策略。选择某一顾客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市场或某一地区市场作为主攻方向,或在产品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上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搭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便车,进入国内市场竞争乃至跨国经营的快车道。如:浙江万向集团的支柱产品是与卡车和大客车相配套的十字轴万向节,1996年国内对此产品的需求量为2000万套,国内容量不超过6亿元人民币,但万向集团在该行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加上国际市场的相关和不相关产业,当年做成了12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 3、市场置换策略。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入国内市场,而内资企业实力有限,不足以抗衡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度放弃一部分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市场,转而经营和占领广阔的内地市场和农村市场,以此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四)强化核心竞争能力,走出多元经营误区 在中国企业界,多元化经营观念在大型企业集团中有一定的市场。但是,这种经营观念是否适宜值得商榷,巨人集团的下马主要原因是其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从事企业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房地产业务,导致全盘皆输,这给中国的企业集团敲响了警钟。 相反,我国家电业的巨头海尔集团对多元化经营的看法就十分理性。张锐敏认为,中国企业要想壮大就不能不考虑多元化经营,但把多元化经营看作是东方不亮西方亮,这边赔了那边补,其出发点是错误的。海尔集团未来会进入多元化经营状态,但要保持两个原则:一是把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做好,再用资本运营筹集来的资金发展其他行业;二是不讲东方不亮西方亮,进入一个行业,就一定要成为行业的前三名。张锐敏的观点有点与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韦尔奇的观点相类似。 在我们看来,对待多元化经营要采用辨证的思维方法。多元化经营果然可以分散的风险,但同时这也会分散企业的资源能力,特别是从事一些陌生的、企业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行业时要特别谨慎。 不论是否从事多元化经营,我们都必须抓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根本问题,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重组或调整。 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麦合作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能力》一文指出,一个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学识,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在本行业独树一帜的、难以复制模仿的能力,可实现用户看重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可提供进入广阔多样市场的潜能,从而是长期利润的源泉。 对我国企业来说,要能拿出与竞争对手在国际市场上直接交锋的竞争资源包括品牌、产品的质量与价格、产品的品种与功能、资金与规模、营销水平与广告投入等,这些都是外显竞争力,它们仅仅是内在竞争力的外在表现,而内在竞争力则是企业竞争的实力和潜力的综合,具体体现在企业的素质、资源配置、企业各方面的能力上。从长远来看,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应从企业内部入手,在培育企业素质和能力上下工夫,积累与形成竞争资源,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 (五)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首要的是创新。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国《财富》杂志曾分析全球最有竞争力的企业, 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介绍全球最受赞赏公司排行榜的根据,“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第三还是创新”。这个概括集中反映了全球企业发展的客观现实。 对中国的广大企业来说,首要的是观念创新,树立创新思维。其次,要注重体制创新。再次,要十分注重技术创新。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企业集团,必须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通过创新增加财富的本领。但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企业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只是停留在口号上,科技开发投入不足,没有花力气解决技术创新的机制问题。为此,我国企业一是要舍得在技术创新上增加投入;二是要在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方面迈出大的实质性步伐,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促进整个企业机制的创新。 鉴于我国宏观上和微观上的研发投入都不足,可以考虑规定一些硬性的指标值,既要求政府研发投入占到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也要求企业研发投入占到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这样,才能保证政府和企业的研发投入真正落到实处。 由于研发投入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可以考虑广泛吸收社会资金设立从事风险投资的产业投资基金。人们在探讨硅谷成功的秘诀时,认为风险投资公司至关重要。美国600家风险投资公司的大约一半在硅谷;据统计,在过去4年中,风险资本家把大约55亿美元投入硅谷技术开发,占美国全部信息技术投资的37%。 在增加研发投入,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应当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注重在整体上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 跨国公司拥有的技术创新优势是其在全球经济中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的主要原因。在近期内,我国企业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合资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国内优势产业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嫁接,来提高企业吸收、转化和创新技术的能力。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的紧密结合,最终要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体系。 (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我国企业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通过合资嫁接等方式,大量引进技术和资金的同时,还应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经验和管理制度,直到引进西方国家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以及一些积极的价值观。 当然,我们在引进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时候,不能照搬西方现成的东西,应加强学习、消化、吸收和创新,借鉴西方国家的文明成果,立足于企业的实际,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打破传统的家庭式的小生产管理模式,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产品的知识含量,形成开放式市场化管理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企业员工的创造性,求得新的发展。 (正文内容共5671字) 参考资料目录 杨光铮:“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名牌战略”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0年第一期9-13页; 倪义芳 吴晓波:“世界制造业全球化的现状与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软科学》2001年10月,24-28页; 袁开坤 朱仲羽:“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构建战略联盟刍议”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1年3月15-19页; 曾端祥:“‘全球化’发展新态势与中国战略选择” 《江汉大学学报》2001年1月12-17页; 佘镜怀:“试论中国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整体提高战略” 《当代经济科学》2001年5期49-56页; 成思危:“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应对” 《中国软科学》2001年3期8-12页; 毛蕴诗 程艳萍:“跨国公司的进入与中国企业的战略反应”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学术研究》2001年4期25-31页; 王核成:“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4月42-46页; 柳卸林 胡志坚:“跨国公司的创新全球化战略与中国企业的对策” 《中国软科学》2001年3月18-22页; 陈锦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 ——在2001年全国企业家活动日上的讲话(2001年4月22日)《中国企业报》2001年4月23日; 湛柏明:“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因素及对策探讨”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2月178-182页; 陈明杰:“21世纪中国企业创新展望” 《企业文明》1999年12月8-10页; 李琳:“试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 《企业研究》2000年8月13-14页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同时又给发展国家带来了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切实采取符合本国实际的开放步骤和措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这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唯一正确的选择。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 &nbs…… 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尽管如英国全球经济问题专家阿兰·鲁格曼所言,目前“'全球化’一词已经被滥用” 注释①,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国际经济领域,全球化的脚步已势不可挡。在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的浪潮中,中国如何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决定了在新的世纪里中国能否产生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能否真正地振兴并立于世界之林。在此,我将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策”为题展开讨论,请老师批评指正。 一、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术界对何谓经济全球化,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甚至认为经济全球化突出地表现为世界经济的美国化;二是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等经济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其中,第一种观点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我认为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第二种观点既全面又最接近实际情况,其表现就是当今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渐融入了全球化的经济浪潮。 我认为,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应该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说,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注释② 二、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原因及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近代市场经济的建立,而经济全球化进程显著加快以致被人们所感知并为之震撼,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尤其是上世纪的最后20年,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全球化的浪潮更是汹涌澎湃。注释③ (一)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原因 1、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扫清了体制上的障碍 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只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本国经济的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封闭经济由于缺少外部资源、信息与竞争,而呈现出经济发展的静止状态。计划经济体制则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不对称和激励不足等问题,而导致资源配置与使用的低效率。所以,不管是传统的封闭经济,还是起源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由此而造成的各国在经济体制上的趋同,消除了商品、生产要素、资本以及技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流动的体制障碍,促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 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作了物质基础 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有着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这就是代表当代最新科技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企业的远距离控制成本。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其经济的活跃程度,表现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半径,是与其所有权控制的成本呈负相关关系的。远距离控制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因特网的诞生,使这种成本大幅度降低,以至于从理论上来讲,对于任何有能力进行全球扩张的企业,它的活动范围都可以达到全球各地。 3、 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动因 商品与要素价格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差异,被人们称之为“区位优势”。区位优势的客观存在,为企业在全球范畴内的“套利”活动提供了空间。于是,便有了对外投资、技术转让以及企业生产过程的分解与全球配置。在这种微观主体世界范围内的套利活动中,跨国公司逐渐扮演了主角。这是因为跨国公司本身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使跨国公司可以凭借其独有的知识产权、技术诀窍、管理战略以及资金实力:一方面,利用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将产品销售到价格更高的市场上进行套利;另一方面,将巨额剩余资本转向资本稀缺、投资回报率高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套利。而内部化优势,又使得跨国公司能够将生产和销售活动按照最有利的区位优势配置于世界各地,并将每一个分支机构及其所联系的企业在职能专门化的情况下,组成一个一体化的网络,通过在世界各地的生产、销售等活动而服务于母公司的发展战略。这样做的结果是,国际范围的分工与协作实际上变成了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当跨国公司利用优势而大举进行全球性套利活动的时候,其客观的效应便是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4、 世界范围内商法体系的趋同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统一的法律制度环境。 众所周知,主导世界的两大法系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近年来,两大法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互相融合与趋同发展;另外,随着贸易一体化、投资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经济组织的统一立法活动深入开展,这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统一的法制环境。 (二)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 贸易自由化 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国际贸易量迅速增长。国际贸易手段、商品标准以及合同样式逐步统一和规范。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 2、 生产全球化 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其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并因此使相关各国间的经济关联程度提高。 3、 资本流动国际化 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对外资管制的放松以及由投资基金和养老保险基金高速成长导致的国际游资的形成,使得资本流动性进一步加大。 4、 金融活动全球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各国相继放松金融管制,推进金融自由化,放松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和退出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拆除了不同金融业务的隔离墙,加快了金融业的整合。自由宽松的法律与政策环境,加上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从而形成了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连动的统一国际金融大市场。 5、 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 当今世界除个别国家外,都在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而努力,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统一的经济体制基础。 6、 各国商法体系的国际化 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得益于两大法系的趋同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世界各国商法体系的国际化。 三、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利是弊、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已为大家所公认,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面对经济全球化,既要很好地把握它带来的机遇,又要趋利避害,规避它带来的风险。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 1、 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 大量外资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资本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以中国为例,中国外资依存度(外资投资存量与GDP的比重)1985年仅为1.55%,从1995年起保持在20%左右(1997年为24.4%)。另据资料表明,截止到 2001年10月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84894个,合同外资7319.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3858.77亿美元,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 2、 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 以实用技术的进入为例,自1994年以来,加拿大北方电信、美国IBM、英特尔、太阳微、宝洁、杜邦、诺基亚、爱立信、松下等知名公司都相继在中国成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或实验室。 3、 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
三,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中国企业进入全球市场,可以考虑以下经营策略:
- 市场调研:首先,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需求、竞争态势等信息至关重要。通过深入调研,可以对市场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制定更精确的营销策略。
- 品牌定位:明确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定位,以及想要传达的品牌形象。品牌定位应与目标市场的需求和价值观相契合。
- 产品创新:在保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以满足全球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 全球营销:采用多元化的营销策略,如广告、公关、数字营销等,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 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寻找具有共同价值观和互补优势的合作伙伴,共同开拓全球市场。
- 跨国并购:通过并购已在全球市场立足的企业,快速获取市场份额和技术。
- 建立本地化团队:在全球各地建立本地化团队,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环境,提升运营效率。
- 合规与风险管理:遵守目标市场的法律法规,建立风险应对机制,以应对可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风险。
- 供应链管理:优化全球供应链,确保产品质量和运输效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降低运营风险。
- 持续学习与改进:在全球运营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策略并非一成不变,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环境灵活调整。同时,进入全球市场需要充分准备和耐心,面对挑战时保持灵活和开放的态度至关重要。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寻游戏 提供的中国企业进入全球市场,可以采取哪些经营策略?(中国企业进入全球市场,可以采取哪些经营策略方式)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