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伐齐,韩国得到了什么?(五国伐齐,韩国得到了什么帮助)

五国伐齐,韩国得到了什么?

一,五国伐齐,韩国得到了什么?

对于当时的韩国而言,已经不具备称霸的可能,自保已属不易,术治已经在韩国形成,所以,当燕昭王联结诸侯,有秦国参与,韩国也没必要独善其身。

韩国以割让土地人口,延缓秦国的进攻,在韩国的设想里,东西方大国的冲突,会削弱诸侯国的实力,能够为韩国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而韩国只有加入秦国盟友,才能免受其害!

所以,不久后,韩国又主导了“郑国渠”的闹剧,不仅未能削弱秦国,反倒是加快了关中的繁华,为两汉到盛唐,长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五国伐齐,韩国得到了什么启发

五国伐齐,韩国得到了什么?

五国伐齐,燕、赵、魏收获最多,就连最远的秦国都得到了陶邑,而楚国也趁机收复了淮北地区,当然五国伐齐并不包含楚国,那么战后韩国得到了什么好处?

韩国乃四战之地,夹在秦、楚、赵、魏强国之间,为求得生存,采用申不害变法“内修政教,外应诸侯”的“法”治、“术”治方略。这使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韩国,仍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然而韩昭侯去世后,法令被废除,朝政混乱,四周强国环视。此时的韩国几乎没有话语权了,只同列强外交休兵,游离于各大强国之间。

朝夕的同盟也只是想求得国家的生存空间和时间,配合同盟国作战也仅是从战略上消弱对手的实力来减缓自身的生存压力。让强国之间的相互攻伐,消耗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从而谋求韩国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从韩昭侯去世后,韩国国策基本是向西方秦国媾和、向南方楚国媾和、向东方魏国媾和等等。

只要每一次的媾和能满足既定的国策,韩国对战后分享土地或经济赔偿也是不敢提太多要求,甚至会放弃这些补偿。

基于此,韩国左右缝源,在五国伐齐中私下与楚国媾和。

首先我们来查阅一下文献,节选著名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的《战国策》五国约以伐齐;昭阳谓楚王曰:“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王曰:“然则奈何?”对曰:“韩氏辅国也,好利而恶难,好利,可营也;恶难,可惧也。我厚赂之以利,其心必营。我悉兵以临之,其心必惧我。彼惧我兵而营我利,五国之事必可败也。约绝之后,虽勿与地,可。”

楚王曰:“善。”乃命大公事之韩见公仲,曰:“夫牛阑之事,马陵之难,亲王之所见也。王苟无以五国用兵,请效列城五,请悉楚国之众也,以图于齐。”

齐之反赵、魏之后,而楚果弗与地,则五国之事困也。

从文献中不难看出,韩国是做了两手准备的,既加入了五国联军,私下又与楚国达成协议,蛇鼠两端的做法,联军都是看在眼里的。大战在即,联军总不能因为这件事而解约吧。果然,在五国联军的沉重打击下,齐军节节败退,经“济西之战”后乐毅便遣还远道参战的秦国、韩国军队,令魏国军队分兵进攻宋国旧地(两年前齐灭宋),令赵国军队去收复河涧,而乐毅则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到此,秦、韩两国失业了,虽然如此,但战后秦国还是如愿以偿了。

首先我们来归纳一下战后五国胜利果实的情况:

燕国:

作为盟主,总体燕国还是赚了的,起码收复了失地,最后虽然功败垂成,但还是占领了一部分齐国土地,战争初期、中期把齐国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回燕国。同时燕国为二流强国能当上一把盟主,也增加国民自豪感。

赵国:

占领齐国河间之地。

魏国:

占领宋国故地,分设三个郡即都城睢阳(商丘)和彭城所在叫大宋郡;最富裕的郡叫陶郡;以方与为中心包含腾国旧地叫方与郡。

秦国:

占领宋国故地陶邑及周边地区,秦占陶邑过程虽说不易,但最终还是有所收获的。

韩国:

作为战胜国也是弱国,首先韩国私下与楚国结盟,退出联军,违背道义!其次韩国出力也是最小的,仅派暴鸢率兵配合秦、魏两国行动,战后领土,经济方面分配方案上自然被四大国排挤。

但韩国是弱国,小国,参与五国伐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说白了就是被四强国绑上战车的,当然,韩国还是要摆出愿意同盟的架势并派兵配合盟国作战的,此番韩国参与五国伐齐损失并不大,也就充当群演而已。

话虽如此,韩国始终还是战胜国,且作为同盟国,收获还是有的,一;战后其它强国在短期内不会挤压韩国的生存空间,因为战争开始不久,济西之战后,韩国就撒兵回国了,在此后的三四年时间里处于休养生息的时间,而各大强国秦、楚、燕、赵、魏还在一线作战。二;楚国失信于韩国,此时韩国占领道义的制高点。自知理亏的楚国暂时也放慢挤压韩国空间的脚步。三;人民休养生息,国内政治稳定、经济长足发展,为今后国家生存提供有力保障。

三,五国伐齐成功了吗

一、先来说五国伐齐的根源是因为齐国一枝独大,打破了战国七雄间的平衡关系。

齐自齐威王时期,因推行改革、重视人才,国力强盛了起来,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齐国打败了强大的魏国,“徐州相王”确立了齐国在诸侯国中的称雄地位,更有“战国四公子”之孟尝君的辅助,齐国一跃而起;

齐宣王时,趁燕国发生“子之之乱”,齐国率 “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三十天攻进燕国都城,洗劫一空,还烧毁了燕国的宗庙,赖着不想走,后在秦赵联军压境下才撤军;

齐湣王时,联合韩、魏打败了楚国,向西又打败了秦国。后与秦并称东西二帝,虽然不久后撤除了。公元前286年,齐在六国合纵攻秦时,在燕国间谍苏秦的建议下灭掉了宋国,此时齐国已是声名显赫,国力达到了鼎峰,当然也为后期的衰落埋下了引线。

二、五国攻齐的结果

因为齐国一枝独大,燕国欲报齐国灭燕之仇,秦国欲削弱齐国的强大,其他韩赵魏亦是如此,想借机分杯羹,于是在燕国的主导下,形成了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打着为宋国报仇的旗号,一起进攻齐国。

五国联军以名将乐毅为统帅,在齐国的济水之西进行了决战,史称“济西之战”,联军打败了齐军,乐毅让秦和韩撤军后,派赵军攻取了河间,魏军攻占了宋地,自率燕军攻占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和大片土地,只剩莒和即墨两座城池了。

此战后,秦国也不是一无所获,他占领了定陶之地。就连联军外的楚国也乘机占领淮上之地,而实际上的韩国却什么也没得到。

这也有情可原,韩国在秦赵魏楚的夹缝中生存,本就焦头烂额,再加上国力弱小,只能人云亦云,跟着壮壮声威而已了。

《战国策.五国约以伐齐》中,楚国就分析了韩国的情况:“好利,可营也;恶难,可惧也”,于是,楚国以五座城池来换取韩国退出五国联军,韩国果然退出,之后,楚国没有兑现承诺,韩国也就不了了之了。

四,五国伐齐是怎么回事

1、韩、赵、魏、秦,以燕军为主力,率领五国联军伐齐,并在济西之战打败齐国主力。

秦国占领定陶;赵军攻占齐国河间之地;魏国攻宋地;楚国乘火打劫攻占淮上之地;燕国占领绝大部分齐国领土。

1、对于秦国,虽然只占领了定陶地区,但是战略意义重大。当时在桑丘之战、第二次函谷关之战中,秦国两次被齐国打败,三晋因此转向侍奉齐国,通过五国伐齐之战,不仅大大削弱了齐国这一秦国最大的对手,还拆散了齐、三晋、燕之间的联盟,秦国赚大发了。

2、魏国占了大便宜。齐闵王的前期,是齐国最鼎盛时期。但是齐灭宋之战,却是转折点。因为当时宋国的位置非常特殊,他是齐国与赵、魏、韩之间的缓冲地带,同时三晋对宋国也早就垂涎已久,只是相互顾忌,都没有悍然出兵。当时齐国发兵攻打宋国之时,遭到了三晋的严重抗议,使得原本的同盟国一下子转成了敌对状态。有了这个背景,就不难理解,魏国为什么在济西之战后,立刻挥师攻取宋地了。

3、再来说赵国,赵国与齐国在河间地带一直摩擦不断,齐威王时期派靖郭君田婴(孟尝君田文他爹),主要就是对付赵国。所以顺理成章,赵国转身攻取河间之地,拿取自己应得的利益。

4、楚国就不多说了,本来就跟齐国交恶,淮上之地是双方的重点摩擦区域,再说,之前垂沙之战败得那么惨,等了那么久,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机会,能不抢回来吗?

可以看到,在五国(算上楚国就是六国)伐齐之中,除了韩国之外,各国都获得了符合自身利益的那一份儿。

五,五国伐齐各国君主

战国时期局势风云变幻,战国初期,魏国独霸天下。魏国衰弱后,秦、齐、楚三国横强,到了五国伐齐之前的秦昭襄王十九年,形成了秦齐“东西二帝”的格局。

五国伐齐前,齐国经过齐宣王的邹忌变法强国后,在齐愍王时期达到达到巅峰,能够独立战胜除秦国以外的任何国家,对秦国也可以进行战略震慑。

齐国先是战胜楚国得到淮泗之地。燕国内乱之际,请求齐国援助,齐国却在50天内灭了燕国。灭宋前,齐国任用苏秦为相,合纵六国攻秦,并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国在外交上做出努力,向韩魏割地才得以化解。

尤其在齐国灭掉当时第八大国宋国时,因宋国十分富饶,宋都陶邑是当时的商业中心,齐吞宋后,国力立马超过秦国,打波原有格局,齐国一家独大,导致其他六国心存恐惧。

燕国要复仇,秦国要弱齐,韩魏赵因为齐国未兑现攻秦后的承诺恨齐,楚国想要拿回淮泗之地,于是便在燕国的主要推动下形成了五国伐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帅五国军马,一战将齐国打的只剩两座城池。

五国伐齐后,秦国占领定陶,赵国得到齐国河间之地,魏国得到宋国土地,楚国乘机占领淮上之地,燕国占领绝大部分齐国领土。

而韩国由于齐国不接壤,想要分到齐国土地很难,拿到也守不住。近一点的宋国,被魏国虎视眈眈盯着。况且,韩国国力较弱,参加五国联盟多多少少也有点被迫的意思,想要从老虎嘴里掏食,也不那么容易。因此,伐齐后韩国就老老实实回家去了,不过还是为自己争取了生存空间,削弱了一个超级大国。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寻游戏 提供的五国伐齐,韩国得到了什么?(五国伐齐,韩国得到了什么帮助)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