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精准度低,威力也并不大,为何古代战争中却大量使用?(古代弓箭的威力)

弓箭精准度低,威力也并不大,为何古代战争中却大量使用?

一,弓箭精准度低,威力也并不大,为何古代战争中却大量使用?

百发百中、一箭双雕、箭无虚发、百步穿杨......看到这些词,你能想到什么?一个弓箭手如果能够被这样形容,那他肯定是个神射手啊!

但是,想要达到“百发百中”或者“百步穿杨”的境界是相当难的,擅长射箭的人是少之又少,除了真实存在的李广、黄忠等人,其他大多只存在于神话或小说中,比如后羿射日的后羿,或者小李广花荣。

如果无法一箭射中敌人要害,那很难让敌人直接死亡。并且,大多数人并不是神射手,射出去的箭精确度是不高的,那么,为什么在古代战争中却大量使用呢?

成本,工艺简单。

成本低,制作简单,是弓箭相比于其他武器的最大优势。

大刀、长枪、戟,这些武器的杀伤力强,但制作它们,需要较多的材料,特别是金属材料。但弓箭就不一样了,弓箭由箭头、箭杆和箭羽组成,箭头那里用到的金属极少,箭杆是木枝,箭羽是羽毛,这些材料都很容易找。

制作的材料少,并且制作的工艺简单,是弓箭能够大规模使用的前提,因为古代的生产力和现在是没法比的,成本必须考虑进去,弓箭成本低,制作简单,自然能够大量使用了。

一寸长一寸强,攻击范围较远。

弓箭和其他兵器相比,它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攻击范围远。刀、枪、剑、棍只能在几米的范围内对敌人造成伤害,弓箭却能够在上百米外对敌人造成伤害。

为什么洲际弹道导弹会比近程弹道导弹威慑力更大?因为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更远。一寸长一寸强,攻击范围越远,对敌人的威慑力就会增大。面对万箭齐发,再强的人也会害怕,因为面对箭雨冲过去,即使死不了,也会伤痕累累。

弓箭的威力不容小视

的确,大多数人射箭的精确度都不高,如果不能集中对手要害,对手很难立即死去。

不能立即击毙对方,弓箭难道就没有作用了吗?不是的。杀不死敌人,但可以将敌人射伤,并且,实际上射伤往往比直接射死的影响更大。

由于弓箭往往是几十人上百人一起发射的,容易形成箭雨,乱箭之中,能够使敌方瞬间多出大量的伤员。士兵受伤后战斗力是下降很大的,这时候再派出士兵乘胜追击,效果往往很好。汉武帝时期李陵带着五千士兵战胜三万匈奴就是很好的说明,《汉书·李陵传》中写道: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李陵五千人能打赢三万人,如果没有弓箭,是难以做到的。

另外,被射伤的伤员们对军队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这些士兵受伤了,战斗力大不如前,基本上是上不了战场的。不仅上不了战场,还需要好好调养,这就对军队的物资造成了考验,给军队后勤造成了压力。

另外,弓箭还能够进行“升级”——变成毒箭或火箭。古代火攻的战役不少,比如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新野之战,还有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的鄱阳湖之战。这些战役中,就少不了火箭的大展身手了。

毒箭呢?被毒箭射中,往往是大难临头,如果稍加不注意往往就是死亡。骁勇善战的成吉思汗在与西夏作战时就因为膝部中了毒箭,最终导致自己的死亡。

综上,低成本、制作工艺简单、攻击范围远、威力和后劲强,是弓箭在古代战争中被大规模使用的原因。

二,古时弓箭

这个问题,小院从几个方面试着解答一下。

弓箭的精准度确实不高

射术练习需要经年累月,非数年不得小成。历朝历代,精良的射手在军中都是稀缺品种,道理跟如今的狙击手是类似的。但与狙击手不同的是,即使是普通士兵,多半也能拉弓放箭,欠缺的只是力度与精度,就跟如今部队中的普通士兵一样,手里的枪基本都能放响,至于准不准,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武备要略》:然而世之习弓矢者,比比皆是,计百千中未必得一精巧者。其技至难也。

比如宋朝对殿前精锐禁卫军的考核标准是这样的:六十步十二箭中垛六箭。也就是达到50%的命中率就是合格。普通士兵的要求当然更低:步射,六发而三中为一等,二中为二等,一中为三等。马射,五发骤马直射三矢、背射二矢,中数、等如步射法。

六箭能中一箭已经是及格,六箭中三箭同样属于精锐。这只是射靶子的考核,考虑到战场上的真实作战环境,命中率比草靶相比只低不高。

弓箭的威力并不小

前几年有媒体报道过一件事,是真实版的“膝盖上中了一箭”,一名市民被隔壁楼的邻居练习箭术时误伤,金属箭头直接穿透膝盖骨,继续深入达12厘米,两人相隔的距离是八十米左右,这种程度的伤势,在今天的医学条件下都难以复原如初,更不用说古代,影响行动是肯定的,留下残疾也有很大可能。

至于实际的数据,现在也有不少爱好者做过测试,复原的中国清弓最高箭速在44米/秒左右。有效射程上轻松穿透复原的锁甲,复原的铁扎甲,甲片厚度0.5毫米,也被一箭射穿两层。可见,弓箭的威力确实是惊人的。

弓箭的威力,也因人而异

因为弓箭设计的初衷,必定是以同时代普遍列装的甲胄为目标,要求能以较大几率射穿敌军甲胄,造成杀伤。

但同时由于成本和射手的限制,不可能人人都能配备和拉动强弓,所以就普通士兵来说,他们的战术目标也只是对面的士兵,只要能造成杀伤,就达到了目标。

同时还要兼顾的,是甲胄的防护。

普通士兵同将领的甲胄相差很大,越是高级的将领,防护越严密,越难以被弓箭直接杀伤,在史书记载中,被射得像刺猬却完好无损的将领比比皆是。

《宋史》(韩世忠):王师败,金乘胜追击至永安后涧,世忠被矢如棘,其将张遇以所部救之,乃力战得免。
《明史》(周遇吉): 战马蹶,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身被矢如猬。
(袁崇焕):“袁中箭,两肋如猬,赖重甲不透”。

弓箭的主要作用

由于命中率并不高,加上敌军甲胄的防护,所以,弓箭在战场上大多采用对空抛射的射击方式,往往不求精度,只求覆盖,在单位面积内覆盖到足够多的箭雨,即使命中率极低,也能给对方带来相当杀伤。

毕竟,标枪这玩意在中国从来不曾流行,在火器出现之前,弓箭在古代几乎是唯一靠谱的远程火力,不被大量使用才是奇怪的事。

三,弓箭在古代战争中的军事作用

首先,弓箭之所以被古代各国军队大量使用肯定有其优点,否则它很难做到普及。

弓箭是古代武器中最靠谱的远程武器,虽然弓箭很难练,弓手需要训练数年才能小成,但古代战争追求的是射程和覆盖,而不是追求神射手,一波箭雨下,对方就成刺猬了,不需要太高的精确度。

而且弓箭的威力很强,尤其是古代的战弓。我用60磅的传统弓都能在20米外射穿平底锅,更不用说那些拉力在80磅以上的战弓了。

四,古代弓箭能射准吗

弓箭似乎是一门不太容易掌握的兵器,想要百步穿杨太不现实。而且如果不能一箭射中敌人要害,似乎箭矢的杀伤力并没有太可怕,那为何古代的军队中常常保持大量弓箭手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成本最低廉、制造工艺最简单的远程武器。

弓箭最早被人们用于狩猎,猎手们可以在很远地距离用箭矢射中自己的猎物。在没有火器之前,弓箭无疑是最可靠的远程攻击手段。况且弓箭的制作成本低廉、制造工艺相对简单。弓箭只需要锻造箭镞即可,对铁资源的消耗极地,其他原材料都可方便获取,这也是游牧民族酷爱射猎的原因之一。

其二,弓箭的主要功用

弓箭不是狙击枪,大量使用弓箭,根本目的并不是用来精准射杀敌人。

需知,在战场上,往往击伤比击毙更有意义。因为伤员不仅在短时间内失去了战斗力,还需要诊治疗伤,带来巨大的军需压力。贸然地弃伤员于不顾,会极大地影响军心;拖着沉重的伤员队伍,行军、撤退都有很多问题。

所以弓箭的最大功用在于击伤敌人,它们往往被用于城防或者攻坚。

坚守的一方,把弓箭手成群部署在城楼上,在敌人攻城时发起箭雨攻势,快速、高效的让大量敌军受伤,削减战斗力;进攻的一方则可以利用弓箭手的不断攻击来掩护通过云梯登城的己方部队。

使用弓箭的初衷,并不在于彻底消灭敌人,而是利用大量的箭矢来消耗敌人的战斗力。

其三,弓箭的“第二形态”

弓箭作为一种远程攻击武器,除了可以形成大规模的箭雨之外,还可以使用“第二形态”开展特殊攻击。这种“第二形态”就是利用箭矢的附加属性来实现的,通常有火矢和毒矢两种。

据说最早的火矢始于三国时期,当时诸葛亮率军进攻陈仓,采用云梯登城。魏国守将郝昭在箭矢上捆绑浸泡过油脂的麻布,点燃后射向云梯,阻止了蜀国的进攻。

后来随着唐朝时期炼丹师们发明了黑火药,火矢有了更多发展,《武经总要》中记载,“又有火箭,施火药于箭首,弓弩通用之,其付药轻重以弓力为准。”其中还记载了多种形式的火箭,通过在不同的部位施加火药以及箭镞的不同,实现多种多样的杀伤效果。

还有一种附带属性的箭矢是毒矢,即在箭镞上附带毒性。被毒箭射中的人,即使没有伤及要害,也会因毒药的作用而受到伤害。更有甚者,直接用箭矢蘸取粪便,被射中的人很容易感染疾病,这可以说是最为廉价的“毒箭”。

五,古代弓箭作用

小编觉得

射住阵脚是防御用词,所谓阵脚,就是军队的队列,作战队伍的最前方,射住阵脚是射击敌人,不让敌人冲击到自己军队的队列,因为在古代,队列一乱基本上就败了;战阵是士气所在、军心稳定才有战斗力;按照你的问题所述,射住两边阵脚,该阵型布置为雁行阵,两翼扎阵远程固守,待敌军只能冲击中军,短兵相接后三面合围,这是其一;另外,短兵相接之前,100步可提供三轮箭雨,距离完全够用了!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寻游戏 提供的弓箭精准度低,威力也并不大,为何古代战争中却大量使用?(古代弓箭的威力)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