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国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韩国是如何并列七雄的?(韩国凭什么是战国七雄)

作为战国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韩国是如何并列七雄的?

一,作为战国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韩国是如何并列七雄的?

战国时代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元前475~前445年。当时还没有赵魏韩三国,能称得上列强的大国,也只有四个,即晋、越、楚、齐四大国。



不过,这四霸都是“伪霸主”。

楚国自从被吴国挑翻后,实力衰退明显。再加上白公胜叛乱,又消耗了楚国实力。所以楚国只是体量大而已,并不算强。

越国很可惜,越王勾践活着时,越国能与晋国相比肩。但勾践一死,越国因为内讧,国力瞬间就衰落了。跌出一线行列。

齐国的情况也差不多。因为田氏篡位,国内也经历了政权更替的阵痛期。

至于晋国,大家都知道的。晋室早已经失去实权。晋国政权由六卿操控。

基于这种列强都是萎靡不振的大背景,所以三家分晋时,没有国家能干涉晋国内政。当三家逐步瓜分完晋国的基本盘后,战国也进入了第二阶段。

战国第二阶段是公元前445~前340年。在这一个阶段,战国七雄的格局初步形成,但各国实力差距较大。

魏国因为率先变法,成了当时唯一霸主。称霸时间长达五十多年之久。

楚国和齐国仗着体量大,具有和魏国较劲的实力,但它们都没有单挑魏国的实力。



秦国和燕国还在“沉睡”中。尚没有与一线大国平起平坐的资格。

韩国的实力比秦燕略强,但比起魏国,仍然不够看。不具备对抗魏国的实力。无论是单挑还是合纵其它国群殴,都不具备实力。

至于越国,已经掉出了第一梯队。

当时的赵国最可惜。三家分晋之初,赵国的实力本来最强的,但因为陷入内乱,赵国整整萎靡了一百多年。在当时只能算二流。

不过在这一阶段的后期,由于其他诸侯也纷纷效仿魏国变法。比如秦国的商鞅变法、齐国的邹忌治国、楚国的吴起变法,赵国的赵烈侯变法和韩国的申不害变法(期间灭了郑国)。各国实力都有所增强。

所以截止至第三阶段前。除了还在沉睡中的燕国外,秦楚齐韩赵,均已具备挑战魏国霸权的实力。魏国的独霸优势也已然是荡然无存。战国也进入了混战期。



第三阶段是公元前340~前301年。

在这一阶段,齐秦楚三强并立。秦国通过打魏国和韩国,日益强大。国力是列国中,实力最强的;齐国因为打败燕国,再加上早年打败魏国的积累,实力仅次于秦国;楚国实力稍微差点,其内部政治黑暗,贵族多次乱政。但毕竟有宣威之治的余威,再加上楚怀王更是吞灭了越国,扩大版图。所以楚国勉强有跟上秦齐的实力。

不过很可惜的是,楚国对自己的实力没有自知之明。公元前301年,楚国不自量力的与齐秦韩魏爆发了“垂沙之战”,被四大国联手打得落花流水,自此退出了一流强国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在列国混战的时候,赵国偷偷的开展了“胡服骑射”改革,并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因而到了这一阶段的后期时,赵国异军突起,取代楚国与秦齐并列为三强。



第四阶段是公元前301~前260年。

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一个小阶段是齐秦赵三强并立时代,赵国的实力相对偏弱,秦齐则一西一东,以“二帝”并称。

基本上,没有国家能单挑它们,而它们也具备合纵它国暴揍对方的实力。

比如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率三国攻秦国函谷关,就把秦国上下打蒙圈了。

如果说当时有国家能制约秦国,那就只有齐国了。赵国还差点意思。

第二小阶段是由于齐国灭宋,彻底激发了列强对齐国的不满。

在这之前,燕国被齐国揍过。秦国也被齐国揍过,韩赵均看齐国不爽。至于魏国,那更是仇大了。魏国从一线跌到二线,就是败齐国在马陵和桂陵两次大战所赐。

所以当燕国号召大家攻齐时,秦韩赵魏纷纷响应,组成合纵联军,共同伐齐。最后,齐湣王战死,齐国也一度被联军打得仅剩两座城。国力一落千丈,至此也像楚国一样,跌出了一线大国之列。

不过燕国重创齐国后,它自己也没有取代齐国跻身一线之列。所以齐国掉出一线后,战国的大国之争,变成了秦国和赵国的单挑。

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因为秦赵相争而引发的事件,便都发生于这一时期。

公元269年,秦国挟大破楚国之势(把楚国老窝端了),攻打赵国(之前主要是与赵国斗嘴皮子),著名的“阙与之战”爆发。

如果这一战赵国败了,那么战国将提前进入秦国独霸时代。但令秦国没想到的是,赵将赵奢竟然全歼十万秦军。秦国遭此一败,只能将称霸的计划延后。转而攻打韩国。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的野王县(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韩国为了自保,便把上党割给了秦国。但不曾想,上党太守冯亭不愿降秦,他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把上党郡十七座城池献给了赵国。想利用赵国力量抗秦,

于是秦赵两国为了上党,便提前在长平发动了大决战。著名的“长平之战”由此爆发。

“长平之战”后,第四阶段结束。战国也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



战国的第五阶段是公元前260~前221年。

在这一阶段的初期,赵国因为长平惨败,一蹶不振。从一线跌到二线。

但谁也没想到,正当秦国独霸天下,一统天下指日可待的时候。秦军在邯郸城下,意外的阴沟里翻了船。秦军死伤惨重不说,秦昭襄王几十年积累的战果,也毁于一旦。

魏国趁着秦赵都元气大伤时,各种“跳”,俨然一副中兴模样。只不过,由于魏国大势已去,跳不起来。所以当秦国恢复元气后,首先要报复的就是魏国。

这也是为什么,长平之战后,赵国还能苟活三十多年的原因。因为秦国的火力,都被魏国吸引走了。

后来魏国被秦国打崩了,为了转移火力,把一些地盘转让给了赵国。而赵国上下又是记吃不记打,忘了当初接收上党那档子事。主动的又把火力引了出来,先后导致“肥之战”和“番吾之战”的爆发。(名将李牧的两场经典胜仗)

这才导致秦国继公元230年灭了韩国后,随即又灭了赵国。

之后,魏、楚、燕、齐先后被灭。秦国第一次统一了中国。

值得一提的。在秦国发动扫六合之前,所有小国家先后被灭。除了秦灭周王室外,鲁国被楚国所灭,卫国被魏国所灭。再加上之前被秦国灭掉的巴蜀两国,被韩国灭掉的郑国和被齐国灭掉的宋国。

当时仅存的国家,仅存七国,也就是秦齐楚赵魏韩燕国。这也就是“战国七雄”的由来。

也就是说。“战国七雄”的概念是战国中后期才逐步形成的。早期并没有。

这也就是为啥韩国与秦楚齐等大国的实力明显不匹配,却可以与它们并列的原因。

因为它混到了战国的最后一个阶段。

如果它早先被灭,就如越国、宋国以及被它灭掉的郑国一样。那历史上肯定就没有所谓的战国七雄了。估计就只有战国六雄了。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韩国虽然实力偏弱,但它在战国时代的存在感并不低。其影响力贯穿战国时代,远比越国、燕国要大。

因为像燕、越那些国家都处在偏僻角落,而韩国则位于天下正中,属于四战之地。被强国环绕。几乎所有的强国与韩国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接壤。所有逐鹿中原的战争都会有意无意的波及到韩国。

韩国的这种处境与曾经的郑国很相似。自身实力一般,谁都比自己厉害,谁来了,都得像大爷一样伺候着。

而韩国由于国力偏弱,它谁都打不过,因而为了自保,它也就像昔日的郑国一样,经常搞些坑人的骚操作。

比如前面提到的献上党给赵国,直接引发了战国历史上第一次倾国之战,把秦赵两国都坑的不轻,都元气大伤。就是如此。要不是魏国大势已去罢了,没掀起什么大浪。如不然,这可就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型例子了。

还比如邯郸之战后。由于害怕秦国报复,韩国想出了坑爹的“肥周退秦”之计,鼓动穷的要当裤衩的周王室起兵抗秦。致使立国八百年的周王室被秦国一勺烩,就此灭了国。

再比如秦始皇登基后,由于害怕秦国会来打自己。韩国便想出了“水工疲秦”之计。让当时天下最厉害的水工郑国去秦国修水渠,想以此耗尽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使秦国国力衰减。结果没想到,适得其反,郑国渠修好后,秦国国力大增。不仅率先灭了韩国,还在其后灭了其它五国。韩国的这一步臭棋,可谓是把关东六国一起坑死了。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韩国虽然偏弱,但它的存在感是并不低。如果把战国时代看成是一部电视剧,七雄是七位演员。韩国起码是男四号或男五号的存在。它的戏份,远比排末尾的燕国要重。甚至比楚国在战国时代的戏份都重。

二,战国七雄韩国领土

在战国七雄当中,韩国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最弱的一个。但实际上,这其实是一个错觉。

真实的韩国,在战国末期的时候,确实是最弱的一个。但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韩国其实非常强大。当时的韩国,至少要比燕国和秦国更强。再加上三晋联盟的存在,绝对是没谁敢惹的存在。

而且,韩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不太方便向外扩张。因为这种地缘因素,导致后来的韩国,和今天某个奉行离岸平衡政策的岛国很相似,特别喜欢到处埋雷,以此来拖延其他国家的发展速度。

想要理解韩国的这种强大,我们还得简单来回顾一下,韩国的特殊历史。

话说在春秋时代末期,中原地区崛起了一个超强的庞然大物,这个庞然大物叫做晋国。相比齐国和楚国之类的国家,晋国的国境更接近中原腹地,所以不管是人口还是经济,都远超其他诸侯国。

如果晋国能够一直保持内部团结,可以一致对外的话,那周朝的下一个朝代,应该就是晋朝了,而不是什么秦朝。但问题是,正是因为晋国强大得太早,再加上当时还没有郡县制的意识,导致晋国强大起来之后,依然没能逃脱分封制的削弱。

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晋国强大起来之后,不得不将国内的一些领土,分封给国内有功的卿大夫。经过上百年的分封之后,晋国王室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小,而那些卿大夫家族获得的土地越来越多。如此一来,晋国王室自然也就被逐渐架空了。

再之后,晋国内部的几个卿大夫家族,就开始相互倾轧混战。经过漫长的混战之后,最终剩下了智、魏、韩、赵这四个家族。在这四家当中,智家的势力最强,所以便率先出手,联合魏韩两家,打算联手灭了赵家。

但结果,经过长时间的围困之后,魏家和韩家被赵家说服,认为一旦赵家覆灭,日后智家一定会反过来灭了魏家和韩家。所以最后,魏家和韩家决定倒戈一击,与赵家联手,一起反过去灭了智家。

而智家被灭之后,韩赵魏三家势力相差不多,谁也奈何不了谁。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三家的家主经过商议之后,便决定先瓜分了晋国,然后各自立国。如此一来,三家的利益都可以得到保障。

在三家联手之下,本来就已经被架空的晋国王室,自然无法阻止这场瓜分盛宴。所以最终,三家瓜分了整个晋国,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标志。这次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原本春秋时代的旧有制度,彻底崩塌。卿大夫只要势力够强,无需周天子点头,便可以直接做诸侯。而且事后周天子为了拉拢他们,还得装作自己很同意的样子。到了这个时候,周天子的存在意义,已经和庙里的泥菩萨没什么区别了。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对三家的家主进行册封,韩国也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接受周天子册封的韩家家主,名叫韩虔,这也是韩国的第一代国君。

随着韩赵魏三国同时出现,整个天下的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韩赵魏三国刚刚开国的时候,三国之间还是非常团结的,基本上可以保证一致对外。这主要是因为三国都脱胎于晋国,彼此之间的联系很多,所以想要做到同进同退,还是比较容易的。

正是因为三晋开国之初,可以直接联手,一致对外。所以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基本没什么国家敢惹三晋。因为惹任何一个,都等于是惹了其他两个,会引来韩赵魏三国的围攻。就算不去惹三国,也有可能被三国联手针对。

比如在韩赵魏三国还未得到册封之前,为了得到册封,三国干脆联手以周天子的名义,去教训了一下不听话的齐国,还直接把齐国的国君给抓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把握,同时面对三个国家的围攻,自然不会轻易出手。而且,连齐国这样的大国,都扛不住三国的围攻。那其他国家,自然就更扛不住了。所以,战国初期这段岁月,应该是韩国最为春风得意的一段时间了。有着三国同盟做依靠,放眼整个天下,基本是只有三晋欺负别人的份,而没有其他国家欺负韩国的份。

与此同时,韩国内部其实也没闲着。从当年韩家战败智家,准备开始瓜分整个晋国的时候,三晋之间其实就一直在忙一件事情,这件事就是交换土地。

有关交换土地这件事,我们得简单解释一下。因为韩赵魏这三国,和其他诸侯国不同,他们的领土主要来源于瓜分晋国。在整个春秋时代,往往都是某一家立下了什么功劳之后,晋国王氏会赐下一部分土地。但这些土地之间,往往是相对分散的。

所以,即便到了三晋正式开国的时候,三国之间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领土犬牙交错,彼此之间都存在飞地。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自然需要不断交换领土,以此来保证自己的领土更加集中。

在这场长达数十年的交换扯皮过程当中,韩国逐渐将自己的领土范围,集中到了山西西南部,以及河南中部等地区。从地图上来看,韩国的领土面积,确实不算太大。但韩国占据的这块地盘,在当时却是真正的天下中心,人口密度最大,经济也最发达。

除此之外,韩国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拥有巨大的铁矿。韩国境内拥有的宜阳铁山,是当时整个中原内部最大的铁矿原产地。正是因为拥有这座宜阳铁山,导致韩国在整个战国时代,冶金技术都是七国当中首屈一指了。

冶金技术强大,就意味着武器装备会更好。再加上人口众多,足以让韩国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军队了,真正开始逐鹿天下了。

那么,这样的韩国,为什么后来又成为战国七雄当中,最弱的一个国家了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地缘问题。

韩国的先祖当初瓜分地盘的时候,虽然给韩国的后辈子孙,留下了很多好处。但同时,身处整个天下最中央的位置,也让韩国很难对外进行扩张。

相比之下,位于南方的楚国,可以轻易在向南方的蛮荒地区进行扩张,几乎没有任何阻力。只要人口足够,南方所谓的蛮夷之地,全都可以变成国土纵深。至于西边的秦国,以及北方的燕国,同样也有扩张的方向。至于东边的齐国,则是因为背靠大海,完全不用顾忌来自海上的进攻,可以集结所有力量向中原方向扩张。

即便是同为三晋国家的魏国和赵国,领土边缘同样也有扩张的方向,可以向北方草原扩张。唯有韩国,放眼四周,根本没有扩张的余地。

在韩国周围,唯一能够被韩国轻松消灭的,只有两股势力。一个是郑国,对于这个曾经在春秋初期一度非常强大的国家,韩国一点都没惯着,很快就把郑国给灭了。另一个则是周王室,但问题是,周王室太过特殊,虽然自身实力不强,但也不是韩国能够直接灭掉的。

所以,灭了郑国之后,韩国就已经没有扩张的余地了。

既然没有扩张的余地,接下来韩国又能通过什么方式,来强大自身呢?对于这个问题,韩国也进行过探索,最有效的一次探索,就是变法维新。

战国初期到中期,因为冶铁技术逐渐成熟,导致井田制彻底崩溃,继而导致各国不得不先后进行变法维新,改革自身的体制。在所有国家当中,首先进行变法的,是三晋之中的魏国。魏国首先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国力大幅增强。见到魏国强大起来以后,韩国也不甘落后,直接任命申不害为相国,全权主持韩国的变法工作。

在申不害的主持下,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韩国对内整饬众多家族,避免了重蹈当年晋国的覆辙。同时积极发展手工业和武器锻造工艺,加强君主集权,强化军队的力量。

总之,经过申不害的变法之后,韩国的国力逐渐达到了巅峰时期。此时的韩国,单凭自身的力量,也足以称雄于中原,位列战国七雄之一了。而且,在几大强国的变法运动当中,韩国应该是进行变法最早的一个。相比韩国,直到申不害完成变法很久之后,秦国才进行了商鞅变法,可以说被韩国落下了一大截。

但可惜的是,虽然有着变法维新的优势,但这样的韩国,还是无法克服地缘问题带来的阻碍。虽然成功变法,但韩国的国力,还不足以让韩国向外进行大幅扩张。所以,此时的韩国,不得不琢磨新的手段。

既然无法让自身强大起来,那让其他诸侯国衰落,给其他诸侯国拖后腿,似乎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只要其他诸侯国发展不起来,韩国单凭现在的状态,还是可以保证足够强大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在战国中后期,韩国逐渐成了一个类似‘搅屎棍’一样的角色。不管是哪个国家出了事,韩国都会想办法去掺和一脚。不求获得多大的利益,只求搅乱对方。而且,韩国的这种策略,不光用在其他敌国身上,甚至也用在了三晋盟国内部。

比如,魏国强大起来之后,韩国利用盟友的身份,不断给魏国拖后腿。对于这样的韩国,魏国也忍不了了,所以后来直接出兵,打算直接灭了韩国。但是当魏国大举进攻的时候,韩国却马上联络之前同样被魏国打压的齐国,一起出兵联合对抗魏国。

最后,这场联合的最终结果,就是魏国在马陵之战当中,彻底败给了齐国。此战之后,魏国彻底衰落了下去,齐国逐渐强大了起来。但同时,同样作为战胜国的韩国,基本上一点好处都没捞着。

再比如,魏国衰落之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了对抗秦国,韩国又和其他几个国家,一起去进攻秦国,结果虽然暂时压制了秦国的扩张,但韩国同样还是没能得到什么好处。而齐国借助马陵之战强大起来以后,韩国又跟着其他五国,联手攻齐,由名将乐毅指挥,差点就把齐国给灭了。

还有,后期秦国进攻韩国,韩国的上党地区和本土的联系,被秦军切断。此后,上党地区的韩国旧部,干脆直接投靠了赵国,将战火引向了赵国那边。也正是因为这场投降,导致赵国不得不和秦国正面交锋,最后导致历史上那场著名的长平之战爆发。

类似这种事情,在整个战国中后期,实在是太多了。韩国的整体策略,就是利用自己的作为一个砝码,努力去让战国诸国尽量平衡。不管哪一个强大起来,韩国都会联合其他诸侯国,努力去把这个先行者打压下去,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利益。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样的韩国,很难通过这样的政策,来使自身强大起来。虽然可以短暂拖住其他国家发展的脚步,但拖延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消耗自身的国力。所以,到了战国后期的时候,此时的韩国,国土在秦国的不断进攻下,已经非常小了,所以就成了后世眼里的战国七雄之耻。

但即便到了这个时候,韩国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打压政策,依然努力扮演一个埋雷者的角色。这其中最有名的一件事,就要数郑国渠的修造。

战国后期的时候,韩国已经无法阻挡秦国的崛起,自身被灭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干脆将自己国内内部,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利人才,送去了秦国,帮秦国修造水利工程。

韩国当然知道,一旦水利工程建造完成,秦国的国力会再次大增,此后就有了独自面对六国的能力。但即便如此,韩国还是心甘情愿地执行了这项计划。因为秦国修造水利工程以后,短期内就没时间灭了韩国。而等到水利工程完成之后,秦国又已经变得特别强大,逼得其他六国不得不联手对敌,这就给了韩国最后一丝生存的希望。

而秦国这边,明知韩国是在使坏水,但为了自身的发展,还是心甘情愿地上套,修造了那条著名的郑国渠。而郑国渠完成之后,秦国也确实国力大增,这才拥有了彻底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能力。

所以,在郑国渠完工之后不久,秦国就大军压境,直接灭了韩国,让韩国成了战国七雄当在,第一个倒下的国家。

这就是韩国的历史。

纵观韩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韩国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弱。至少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韩国国力其实非常强大。但因为韩国特殊的地缘问题,导致韩国强大起来以后,根本没有扩张的余地。所以,等到战国中后期,其他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以后,地盘远胜韩国。到了这个时候,在其他诸侯国的衬托之下,韩国自然也就显得非常弱小了。

至于韩国为什么能一直延续到战国末期,这恐怕真要归功于韩国特殊的埋雷策略了。在这种策略下,韩国虽然无法强大起来,但却可以一直拖其他国家的后腿。这种策略,也不失为延续国家的一种手段。

三,战国七雄韩国疆域

论战国七雄的实力,各有各的辉煌,各有各的锋芒,只有韩国时时被打的喊娘!

自赵魏韩三家分晋开始,掀开战国的序幕,魏文侯变法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超级大国,所向无敌,还曾经吊打秦国。

魏国衰弱之后,逐渐形成秦、齐、楚三国横强的局面,在秦昭襄王十九年的时候,秦齐还并称“东西二帝”。

主要的争霸对手也是秦、齐之间,齐闵王联合韩国和魏国攻打秦国,迫使秦国割让河东之地,随后又差点灭掉燕国,这个时候齐闵王有点飘,先是篡夺各国合纵抗秦,结果背后把宋国给吞并了,遭来其他诸侯国的不满。

不久燕国又联合各国来一个五国伐齐,彻底把齐国打熄火了,秦齐争霸局面结束。

战国中后期能够抗其反秦重任的只有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两者最终在长平之战火拼,秦国一举击垮赵国,为最终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在整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时期,魏国初期最强,随后秦齐楚三国横强,最后一个新秀是赵国。

很多同学都在问,为啥排战国七雄的时候,会把燕国和韩国算里面?

其实燕国也是有着高光时刻的,燕昭王即位后,整合燕国的国力,筑黄金台召天下名士,最终倡导了五国伐齐之举,使得强大的齐国只剩下两城就灰飞烟灭了。

唯一让人有疑问的就是韩国,这个经常被打的掉渣的国家,为什么也能称得上战国七雄。

一部战国七雄韩国史,一部血雨腥风血汗泪。

魏国崛起初期还能带着韩国一块玩,毕竟对外号称三晋,一块闯荡出来的小伙伴,但是随着魏国崛起,开始对身边的小赵、小韩垂涎三尺,想要把小赵和小韩吞并了。

桂陵之战有一个成语叫“围魏救赵”,讲魏国打赵国,齐国来帮赵国,而真正标志魏国衰弱的其实是马陵之战,这一战则是因为魏国打韩国,齐国再来捣乱。

魏国本来是韩国的老大哥,还经常性的欺负韩国,那就更别提其他国家了,尤其是西面的强敌秦国,那真是不管天下哪里有事,我都要出兵打韩国一下。

比较伤感的是,韩国对外战争,几乎是败多胜少,不堪一击。

比如公元前391年:秦国攻打韩国宜阳,夺取六邑;

公元前366年:秦国在洛阳击败韩魏联军。

公元前362年:魏国击败赵韩联军。

公元前317年:秦国在脩鱼击败韩国于脩鱼,斩首八万级,虏其将麿、申差于观泽。

公元前316年:韩国入侵秦国,结果再次败北。

公元前314年:韩国被秦国打败于岸门,韩太子仓入质于秦以和。

公元前308年-307年:秦国大将甘茂攻破韩国宜阳,斩首六万。

公元前293年:韩魏联军一块伐秦。结果被秦国大将白起击败,斩首二十四万级,拔五城。

公元前291年:秦国再次攻打韩国,拔宛。

公元前275年:秦国相国穰侯魏冉伐魏,韩暴鸢救魏,穰侯大破之,斩首四万。

公元前264年:秦国攻打韩国,拔九城,斩首五万。

公元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韩国,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攻下野王,将韩国都城与上党路断绝,韩献上党与赵。

公元前256年:秦国伐韩国,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

公元前254年:韩王入朝于秦。

公元前249年:秦伐韩,取成皋、荥阳,成为秦国的三川郡。

公元前244年:蒙骜伐韩,取十二城。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颖川郡。韩亡。

这一串一串的数据,那都是韩国人鲜活的生命。

很多同学可能会疑惑,就这样一个国家,怎么还会被列入战国七雄呢?韩国的存在,是否拉低了战国七雄的整体水平呢?

整体来说,韩国在战国七雄中,存在感虽然低一点,大致与燕国差不多,其实也有其高光时刻。

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答复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跻身于诸侯之列,这在先秦时期,是逆天改命之举。

先秦时期最注重礼法,注重登基秩序,诸侯就是诸侯,大夫就是大夫,赵魏韩三家本身就是晋国的大夫,却造反瓜分了晋国,这在当时是敢都不敢想的事情。

要知道楚国之前已经是诸侯国,只不过等级较低,随着自身实力的强大,想要提升一下等级,却遭到周王室长期以来的蔑视,不给答复。

正因为赵魏韩三国的行为是逆天改命之举,很多人将三家分晋作为划分春秋和战国的界线,这个时候韩国还算是强大的。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也使得韩国越升为战国初期的小强,很多同学对郑国也算有一定的了解,比如我们曾经学过一个成语叫“郑人买履”,这个“郑人”就是郑国人。

郑国作为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国,在春秋时期是很有影响力的,郑国也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要称霸诸侯的国家,当时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的说法,郑国也被称为春秋小霸。

尽管经历而三百年已经衰弱,但也是强国,结果却被韩国给兼并了,这在战国初期也算一件大事。

当然,真正意义上能够决定一个诸侯国能否成为战国七雄,还要看这个诸侯国有没有进行变法。

比如魏国率先进行魏文侯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齐国齐威王变法,赵国胡服骑射改革,燕国燕昭王变法,韩国也有名重一时的申不害变法。

当然,变法只是过程,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只有经过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国家才能号召老百姓出来打仗。

在变法后,韩国身处列强环绕中,其抗挫折能力之强,不得不让人佩服,尤其是面对强秦的攻击,韩国承受的攻击最多,如果是一般诸侯国,也许早就亡国了,偏偏韩国坚持到最后,这并非偶然。

以长平之战来说,本来是秦昭襄王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开始全力攻打身边的韩国,在占领野王之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秦国要求韩国献出上党以罢兵。

结果上党郡守冯亭却谋划利用赵国的力量对抗秦国,直接把上党郡献给赵国,从而引发长平之战,到邯郸之战后,赵国基本被打废,秦国也好不到哪去,反而韩国没有投入多少,却是获益最大的国家。

申不害变法虽然也是法家变法思想,但是与秦国重“法”,赵国重“势”不同的是,韩国变法思想是法家的“术”,其实说白了就是诡诈。

身处强国环绕期间,想要生存下来已经很困难了,只有采取特殊手段才能勉强支撑,就冲韩国这种打不死的小强精神,也证明韩国完全可以跨入战国七雄之列。

四,战国七雄韩国与现在的韩国

谈秦说汉(179)

首先说,韩国能跻身战国七雄,凭的是实力。可能有的人以结果为导向,认为韩国是第一个被秦国所灭亡,就质疑韩国被列为战国七雄之一的合理性,这是不对的。事实上从“三家分晋”到战国称雄初期,韩国是韩、魏、赵三国中实力最强的

韩国、魏国、赵国均脱胎于晋国。韩国领导人的先祖辅助晋国,被封在韩原,所以后代宗族人以国为氏,称韩氏。晋景公时期,司寇屠岸贾作乱,要杀光赵氏,若不是韩氏后人韩厥暗中帮忙,就不会有赵氏孤儿续存,更不会有后面的赵国什么事。

公元前597年,晋国设置六卿,韩厥位居一卿,号为献子。也就是说,晋国的政、军最高指挥权,实际已经到了韩氏宗族手中。公元前566年,韩献子去世后,他的儿子宣子继承爵位,韩宣子迁徙到州邑。州邑就是韩氏宗族最早的领地了。

公元前497年,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二卿因对赵简子“卫贡邯郸500家”的安置方法不满而作乱,晋定公命令韩宣子和赵简子率军攻打范氏、中行氏,占有二卿的土地。同年,韩宣子去世,他的儿子贞子继承爵位。韩贞子迁居到平阳,韩氏的领地更大了。

韩贞子去世后,他的儿子简子继位。韩简子去世后,他的儿子庄子继位。韩庄子去世后,他的儿子康子继位。韩康子和赵襄子、魏桓子一起打败了六卿之知伯,瓜分了他的领地。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三家氏族的领地更大了,甚至超过了诸侯。

韩康子去世后,他的儿子武子继位。韩武子率军进攻郑国,杀死了他们的国君郑幽会。而这时的晋国因大权旁落,卿族越来越强大,晋君已无力指挥韩、魏、赵三家氏族了。公元前542年,韩武子去世,他的儿子即位,被赐封侯爵,也就是景侯

公元前408年,韩景侯进攻郑国,占领了雍丘。因晋君势微,无力主持土地分封,卿族各自占领的领地都归自己,而晋君还要不停地赐封土地给有功之人,变成土地越来越少,韩、赵、魏三家的领地越来越多,晋国的瓦解已在所难免了。

公元前403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三家实力派均派出使者朝见周天子,请求天子将其分封为诸侯。虽然说这样违反了周朝的礼制,但周威烈王看生米煮成了熟饭,也没有反对的能力,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赵国建都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太原晋源区,辖山西中部、东北部、东南部少部;魏国都城在安邑,也就是现在的临汾尧都区,辖西南部、东南部少部;韩国都城在平阳,靠近周天子的都城洛阳,也就是现在的运城夏县,辖东南大部和西南少部。

公元前400年,郑国出兵包围了韩国的阳翟,韩、郑两国开撕。同年,韩景侯去世了,他的儿子列侯韩取即位。韩列侯在位16年去世,他的儿子文侯即位。公元前385年,韩文侯率军进攻郑国,占领阳城。又进攻宋国,打到彭城,俘虏了宋国国君。

公元380年,韩国派军进攻齐国,打到桑丘。公元378年,韩国进攻齐国,打到了灵丘。公元377年,韩文侯去世,他的儿子哀侯即位。公元前376年,韩哀侯与赵、魏三家彻底瓜分了晋国。次年,韩国吞并郑国,于是把都城迁到了新郑

“三家分晋”时,战国时代已经来临。这时的赵国北部有匈奴、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魏国位居韩、两国的中央,与齐、楚交界;韩国的领土虽相对没有赵、魏的面积大 ,但紧邻天子首都洛阳,北据黄河之险,西有函谷阻隔,地处中原心脏。韩军以不费吹灰之力天灭郑国,又甲兵以吊打齐、宋二国,还没有资格跻身战国七雄之一吗

假如不是与秦国为邻,中原列国,谁敢触碰韩国的虎须?当然,历史没有假如,韩国因阻住秦军东出之路被先灭,其余六国也不一样被灭了吗?什么“李悝变法”、“胡服骑射”、“申不害变法”、统统干不过“商鞅变法”,九十步笑一百步,大势所趋,真不是韩国太无能。

2020/9/26

五,战国七雄韩国怎么灭亡

战国时期的韩国,就如同当代的波兰、朝鲜半岛——虽然实力堪忧,但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战略价值,给了它充足的存在理由:大国间的缓冲区。



在战国七雄里,韩国给人印象是最不好的,有两大证据:

后世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几乎把战国七雄的国名用了个遍,比如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后秦、西秦、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齐、北齐,五代十国时期的楚国,三国曹魏,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东魏、西魏......偏偏就是没人用韩当国号。

后世封建王朝中那些藩王,比较牛的大多是秦王、齐王、魏王、赵王,你可曾听说过有几个有出息的藩王叫“韩王”的?

可以说,敢用“韩”当名号的,注定会悲剧,“韩国”就是菜鸡的代名词(不好意思,不是指半岛某国)。



也许从绝对实力上而言,韩国并不比燕国差,但后者好歹有差点灭掉齐国的高光时刻,而韩国在近200年间压根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几乎全程扮演了挨打受气的角色,并且最终在六国里首个被灭。

但即使这样,在嬴政拉开统一天下的冲刺战之前,韩国仍旧保持了传统豪强的地位;虽然屡屡被动挨打,但它并没有像中山国、宋国那样被邻国瓜分,一直撑到了最后。

毫不起眼的韩国能够跟一种豪强并存上百年,最大的秘诀其实并不在它自身的实力怎样,而是由其位置所决定的:

韩国处于天下正中心,是关系着战国势力平衡的战略棋眼,这正是它饱受摧残的“原罪”,却也恰恰是它能够幸运保持独立存在的“护身符”



“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范雎在为秦昭襄王拟订“远交近攻”战略时,曾这样描绘韩国的战略地位。

公元前403年,经周威烈王的批准,春秋时期的老大——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这被视为战国的开端;韩、赵、魏常被称为“三晋”,他们连同秦、楚、燕、齐并称战国七雄。

韩国分到手的地盘是原晋国的中南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西、河南连接处一带,从面积大小来看,在战国七雄中处于倒数第一。从地理位置而言,韩国几乎完全处于天下正中心,周天子所在的洛邑被包裹在其中。它的北边是魏/赵,东是齐国,南边是巨无霸楚国,西面则是秦/魏,是标准意义上的四战之地。



并且,这些邻国没一个是软柿子。当时的魏国正处在一代雄主魏文侯的统治下,通过战国时期的第一场法家变革——李悝变法,经济繁荣、国力暴增、人才济济,吴起打造的魏武卒横行天下,秦国被揍得毫无脾气、退回关中;而南边的庞大楚国从来都是惹不起的角色,东边的齐国阻山带海、富得流油。

身边全是惹不起的大佬,这就意味着,韩国是唯一一个没法对外扩张的诸侯国:它往任何一个方向发展,都会碰到自己难以战胜的对手。因此,韩国的生存办法只有一个:抱大腿,最先跟着魏国,后来扭头示好齐国,最后不得已只好腆着脸靠向欺负自己的秦国,典型的三姓家奴。

比如在公元前400年,“魏、韩、赵伐楚,至桑丘”,三晋携手往南进攻楚国;

公元前380年,又掉头往东打压齐国:“魏、韩、赵伐齐,至桑丘。” 两年后又来了一次:“魏、韩、赵伐齐,至灵丘。”

韩国在战国初期的对外发展,大多是三晋一起行动。而随着魏武侯去世、魏国内乱,赵、韩曾趁机联手攻打这位曾经的老大哥,从此三晋联盟产生了巨大裂痕。



接下来的韩国经常被秦、魏痛击。一直到韩昭侯在位时,依靠申不害变法,韩国一度强盛,但也仅仅是“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而已。看到这句话,让人忍不住心酸:对韩国而言,不被人侵略就已经是强盛的内涵了。

公元前341年,韩国在魏国大将庞涓的围攻下岌岌可危,不得已彻底倒向了齐国,这才依靠孙膑的“围魏救韩”之计躲过了一劫。

此战之后,魏国被打趴,天下变为秦、楚、齐三足鼎立的格局,而赵国还没开展胡服骑射改革,这一阶段的三晋彻底沦为了鱼腩。其中韩、魏两国最为不幸,由于刚好处在秦国的门口,此后几乎沦为了秦国虎狼之师的军功提取机;史书中,韩军动辄被斩首数万级的记载比比皆是。



那么,韩国为啥经常被暴揍还没灭亡?苏秦在鼓动韩王参与合纵时,曾经这样阐述韩国的优势:“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我们千万不要真的以为当时的韩国掌握了独步天下的兵器技术。为了说动各国联合对秦,当时的苏秦到哪都猛吹彩虹屁:

对地小的魏国就猛夸人口、兵源多,实力确实雄厚的齐国则被猛吹地形险要、国土大、人多、钱足,巨无霸楚国更加不客气“地方六千馀里,带甲百万”。而韩国以上优势都没有,那就抓住它继承自晋国的冶炼技术说事。但除了苏秦的这句话,我们可曾在任何史料中见到过韩国因为武器先进改变战场局面的记载吗?没有。

相反的,韩国经常遭受最惨重的打击,几乎没留下什么胜利的记录。



在其后的近百年,韩国一直在合纵、连横战略之间左右摇摆,不是它想两面三刀,而是特殊的地理位置没给其选择的机会。就像张仪说的那样,韩国离秦国太近,如果参与六国合纵,短期内确实能压制秦军;但各国不可能随时派兵待在韩国境内替其防御秦国,一旦它们撤退,首个遭到疯狂报复的必然是韩国。

比如在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联军伐秦,一直打到函谷关;但随着各国撤军,在下一年,韩国立即遭到了恐怖的反补:“秦败韩师于脩鱼,斩首八万级......诸侯振恐”。

于是乎,韩国只好倒向与秦国连横。到了公元前312年,韩军协助秦军在丹阳大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但随着立志于“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的秦武王上位,首当其冲的韩国再次被秦国抛弃,“五年,秦拔我宜阳,斩首六万”。



实际上,随着秦昭襄王在位后期逐渐把火力集中在三晋身上时,韩国已经离灭亡只剩一步之遥了。比如在长平之战后,韩魏一度都向秦国称臣,韩王甚至亲自进入咸阳、像臣子一样朝拜秦王。但为啥韩国其后仍旧作为独立诸侯国的名义继续存在了近三十年?形式的需要而已:

对秦国来说,在自己没有足够的把握一举吞并六国时,留着正处天下中心的韩国,可以作为与齐、燕之间的缓冲地带,以麻痹齐王、减轻齐国的恐慌,从而避免自己在三个方向同时面对三大强敌:北边的赵、南边的楚、东边的齐。

而其他各诸侯国也乐见韩国继续苟延残喘,毕竟连韩国这种只剩半口气的国家都能存在,说明秦国并没有彻底吞并强国的野心。对于燕、齐两国而言韩国则无异于一大护身符:韩国在,自己就没有危险。



这就是温水煮青蛙战术,战国前期各国还时不时合纵共同反击秦国,但随着秦国远交近攻战略的确定、对身边三晋以及楚国的逐步蚕食,天下格局已经基本定型。秦国如何处置最弱的韩国,实际上已经单纯地成了一个信号:留韩国一条生路时,意味着秦国还未做好一统天下的准备;当嬴政对决心对韩国赶尽杀绝之际,就象征着秦国已开始收网。

因此,纵观整个战国时代,身处大国夹缝中的韩国实际上只有一个价值:大国博弈的缓冲地带。这跟当今世界的某些地区何其相似。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寻游戏 提供的作为战国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韩国是如何并列七雄的?(韩国凭什么是战国七雄)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