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古道,钟会十万兵竟然无法攻下,是姜维守城原因还是剑阁峥嵘而崔嵬的天险的原因?

剑阁古道,钟会十万兵竟然无法攻下,是姜维守城原因还是剑阁峥嵘而崔嵬的天险的原因?

一,剑阁古道,钟会十万兵竟然无法攻下,是姜维守城原因还是剑阁峥嵘而崔嵬的天险的原因?

恐怕这两个原因都有,剑阁有多难走是我们很难想象的,《华阳国志》就记载着“德阳有剑,三十里,至险”,也符合诸葛亮“以汉德县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的记载。

三十里的小道是不适合大军前进的,像钟会入蜀时走的斜谷、骆谷等山道,已经是经过数十年的修建,作为蜀汉攻曹魏或是曹魏攻蜀汉的要道,就这样的地方都还发生过修补不当导致了主帅战马陷坑的情况,许褚之子许仪还因此做了用来祭旗的冤大头。

所以钟会攻剑阁时并不能像在关中平原一样纵马驰骋,在姜维大军和后续源源不断的援军面前,钟会空有十万精锐也无法冲破这小小的剑阁,这地利的因素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姜维守城的本事再加上张翼、廖化这些熟知剑阁的老将,最后逼得钟会撤军也是很正常的。

当然,钟会无法攻下剑阁的原因还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钟会对于自身的政治考量

钟会这人野心很大,同时又因为是空降司令,威望不如邓艾、诸葛绪这些将领出身,又在对蜀汉战事中经验老道的武将们,所以自钟会掌握伐蜀大军主权,升任镇西将军开始,他自然而然就有一种害怕自己不能胜任且担忧邓艾等老将不服的心理,从他斩杀了罪不至死的许仪和剥夺诸葛绪的兵权就可见一斑了。

尤其是当时由于汉中诸围皆下,曹魏对蜀战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绩,远在洛阳的司马昭更是因此被赐予了九锡,封为晋公了,而之前司马昭杀害了魏帝曹髦,把自己放在了众矢之的的位置,他执意要在群臣反对的情况发动伐蜀之战,一是为了转移国内对自己的矛头,二也是为自己日后称王禅让做一个铺垫,以前曹操、曹丕不都这么做的吗?

那司马昭本意如此,在对蜀战事中自然是经不起太大损失的,一旦战事陷入胶着或是损失过大,那自己就会重蹈曹爽的覆辙,也就是因为这样,作为司马昭铁杆的钟会也不敢冒着消耗过大的风险去进攻地势复杂的剑阁,赢的机会不大,要输了就不止在战场了,连曹魏朝局也会一败涂地。钟会是个聪明人,当初司马昭提议伐蜀时,满朝只有一个钟会支持他,也因此获得了伐蜀主帅的地位,为家族带来了极大的荣耀。

可是越到后期钟会个人的野心也就越大,他深知益州之地的复杂,而后方司马昭的十万大军正整军在长安严阵以待,司马昭的做法很奇怪:要是钟会大军攻不破成都的话,那再调动十万大军来也不过是送死而已,可要是钟会能够成功,那这十万大军也是白白浪费了调度物资。

所以司马昭的行动,更多是为了控制钟会以及其他的伐蜀将领,毕竟通过自己在朝廷上的伐蜀提议,司马昭也看出了众人与自己的面和心不和,钟会一家本来就是曹魏老臣,就算是由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邓艾,那也是深受国恩的,当初邓艾就曾公开反对司马昭伐蜀的建议,再加上司马昭自己做的事太过不折手段,仅这几点而已,司马昭就很难把信任放在钟会和邓艾身上。

对钟会来说,捉住适当时期退兵,一、不会导致自己在司马昭面前颜面尽失,甚至影响到司马昭的地位,牵连到自己;二、更可以争取收买益州人心的时间,他拜诸葛亮墓和宣布益州投降令,也是为了争取益州的支持,建立自己的威望;三、《三国志》里只说钟会要退兵,但退到哪里没说,别忘了当时汉中和汉、乐等城都已经在钟会手里了,只有退到汉中,上可以拖延司马昭前进的步伐,下可以威胁姜维,甚至暗中互通,只要兵权在手,钟会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所谓的“养寇自重”。

要不是愣头青邓艾偷渡阴平,直接逼得后主刘禅投降的话,钟会的计策大概都已经成功了,这也就是后面钟会不惜一切要解决邓艾的原因,一来邓艾抢了自己的功劳,二来又打乱了他全盘计划,让钟会不得不去面对司马昭,把本来两个鸡蛋上跳舞的局面变成了完全被动的情况,这还不得让钟会恨得牙痒痒的。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只能说两者都是原因。首先,姜维是一员名将,治军也是有能力的,即使是在普通的关卡也不容易突破他的关卡。其次,这个地理位置太特殊了,是个天险,只要有兵力在,几乎就攻不进去。还有就是两者一结合,再多的兵只能在那里耗着,看谁能耗的起了

主要是剑阁天险,一夫当关,万天莫开,守军也是很重要的,如尽职尽责,钟会是过不来的。

剑阁古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上守将姜维战术合理守城有方,致使曹魏名将钟会率十万大军都无法攻下。如果不是邓艾采取偷袭阴平战术、兵临成都迫降刘禅、灭亡蜀汉、也迫使姜维无奈投降钟会。钟会想攻下剑阁古道,还要付出更长时间。

都不是!是钟会还没玩够呢!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寻游戏 提供的剑阁古道,钟会十万兵竟然无法攻下,是姜维守城原因还是剑阁峥嵘而崔嵬的天险的原因?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