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的军队的战斗力那么强,大唐军队主要配备哪些武器?(唐朝的兵力与士兵装备)

为什么唐朝的军队的战斗力那么强,大唐军队主要配备哪些武器?

一,为什么唐朝的军队的战斗力那么强,大唐军队主要配备哪些武器?

无论哪一个时代,武器装备对于军队战斗力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就像小说《亮剑》中,李云龙敢于跟坂田联队正面硬碰硬较量,并从正面突围,是与新一团配备武器装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于仍然处于冷兵器时代的唐朝,军队的战斗力强悍与武器装备的配备有不可分割的重要关系。下面介绍一下唐朝主要武器装备:

一、步兵主战武器——陌刀

《唐六典》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即所谓的唐刀四制。也就是四种,主要是唐朝军队使用的,不包括个别将领单独使用的。 唐刀有四种,仪刀、障刀、横刀都是短兵,按照用途不同分为礼仪和战斗刀两种,陌刀与仪刀、横刀、障刀不同。

仪刀: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

障刀:盖用障身以御敌。

横刀:兵士所佩之刀,名亦起于隋。

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陌刀能够法阵成为唐朝军队步兵主战装备,是根据当时独特的历史条件发展起来的。先看陌刀具有哪些特点:

整体沉重: 唐陌刀重20斤左右,冷兵器时代最大特点,就是“一力降十会”,越重的武器在砍杀效果上越明显,尤其是军兵普遍武功不高的情况下,以力取胜。

长度突出: 陌刀长度在1.3—2.3米之间,其中刀柄的长度在0.4米左右,刀身0.9—1.7米,刀柄长的最大优势在于步兵使用陌刀攻击时,可长可短,距离远一点可以握住刀柄远刀身端,近一点攻击时,可以握住近刀身端,也可以双手使用。便于步兵增加攻击范围,也可以砍刺。

质地优良:陌刀作为步兵主战武器,在对付敌方各种武器、骑兵过程中,保证武器具有良好的质地非常重要。陌刀制作工序繁琐,采用折叠锻打法,需要经过多次、反复锻造,因此,质地过硬,刚度良好,适宜于骑兵对战。

造价高昂:陌刀作为重刀,含铁量远超过一般兵器,相当于锻造2—3把普通刀或者十几个枪头。一般小的国家,或在战争比较频繁的朝代是无法使用的。所以,陌刀的工艺已经失传。

二、骑兵主要装备—马槊

马槊是一种专门为骑兵制作的武器,从汉朝开始就已经开始使用,直到唐朝后期才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古代兵器分册》主编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泰斗杨泓老先生著述,槊起源于汉朝,兴起于骑兵为主的战争朝代,即:魏晋--隋唐。

马槊分槊锋与槊杆两部分,槊锋刃长达50-60CM,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类武器。

马槊正是在不断与塞北骑兵作战中,总结和创在出来的。

三、将领主要武器—多种多样

尉迟恭和秦琼使用武器—槊。

《资治通鉴》:世民谓尉迟敬德曰:"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李嗣业使用武器—陌刀

等等很多啦!

二,唐朝的军事武器

为什么大唐的军队战斗力那么强?其实大唐军队强武器的配置只是一方面,想要打胜仗,将军的韬略,尚武的风气、后勤的补给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唐朝军队装备精良

唐朝军队的装备在当时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先来看一下唐朝精良的装备。

1.铠甲精良

其铠胃精良,衣之周身,窍两目,劲弓利刃不能甚伤。其兵法严,而师无馈粮,以卤获为资。—《新唐书 吐蕃传》

根据史料可知,唐朝的铠胄非常精良,即使是强劲的弓箭,锋利的刀刃也难以完全穿透。

2.唐刀

唐刀大致有四种,包括仪刀,鄣刀,横刀,陌刀。尤其是陌刀,是步兵所持有,又称断马刀,属长刀类,两刃,刀刃材质独特,耐砍不变型。

3.马槊

唐朝的枪也大致分四种,包括漆枪,木枪,白干枪和朴头枪,马槊势大力沉,在刺杀的时候借助快马之势表现出强大的威力。

这也表示马槊自身要承受极大的冲击力,因此马槊的钢材和槊杆韧性要求极高,在古代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武器,李世民的名将尉迟敬德 、秦琼都是擅使马槊的骁将。

4.弓弩

唐朝骑兵在马上使用较为轻便的角弓,由于制作所用的材料极为昂贵,因此唐军对弓矢非常爱护,为妥善保管弓箭,都配有特制的保管袋。

弩因为上弦方式独特,又张发迟缓,通常在军中专门设有弩手。但是根据记载,唐朝骑兵甚至能在飞驰的马上使用角弓弩,特别在单兵弩装备方面,真是无可比拟。

二府兵与募兵制度结合

唐初实行的军事制度是“府兵制”,被征调的老百姓闲时为民,战时为兵。这种民兵结合的机制,节约了朝廷的开销,但士兵的负担却比较重。

随着唐朝发展,府兵制逐渐无法满足军事需求,拓边战争频发,府兵的数量明显不够用,为了扩军,朝廷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募兵制是一种职业军人制度,考核非常严格需要长期训练,并发给军饷、军械装备。

三军事将领才能卓越

除了兵器,制度,古代打仗最重要的还是人,尤其是高级将领,对战争的胜败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大唐王朝数百年基业中,能征善战的将领不胜枚举。

用兵如神的李靖、能征善战的秦叔宝,百战百胜的薛仁贵,盛唐之下的李光弼、功盖天下的郭子仪,这些大将,都是唐朝甚至军事史上的名将,都曾为王朝立下赫赫战功。

所以,大唐的军队战斗力强是多种原因导致的,精良的装备,优越的制度,充实的后勤,能征善战的将领,都是大唐强大战斗力的保障。

三,唐朝军事武器有哪些

首先,唐朝经济繁荣、人丁兴旺,为唐朝军队提供了物质与人力保障。其次唐朝的征兵制度也很完善,初唐时期在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府兵制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制下的农民自备武器,平时生产,闲时军训,战时出战。而在边塞地区由于难以从内地征发农民从军,所以其主力军队逐步演化为募兵制,募兵的对象还包括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唐朝对外征战还擅长利用周边民族的军力,如王玄策就是通过从吐蕃与尼泊尔借来的兵马横扫印度。

最后,就是唐朝先进的军事装备,唐朝时期的装备代表有横刀、陌刀、长弓、角弓、马槊、明光铠。

首先看横刀与陌刀,《唐六典·卷十六·卫尉宗正寺》:“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鄣刀盖用鄣身以御敌。横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可见在唐朝的四种刀中,仪刀装饰华丽,主要供仪仗使用。障刀多认为属于短刀,用于近身肉搏。而真正普遍用于作战的便是兵士所佩的横刀,以及步兵所持的陌刀。

唐代的陌刀是一种双刃的长柄大刀,它自汉代斩马剑发展而来,作战时陌刀手冲在最前列,排列成阵,明晃晃的陌刀“如墙而进”,所到之处“人马俱碎”。唐代名将李嗣业就擅使陌刀,逢战身先士卒,所向披靡,乃至敌军都尊称其为“神通大将”。



唐代的横刀是在汉朝的“环首刀”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研制的,主要为单手刀,是唐代兵士所配之刀,与汉朝的“环首刀”相比,唐朝的横刀环首式样很少,大多去掉了在汉朝常见的刀柄尾部的环,其护手则变得更加实用,多为铁制,能有效保护手腕。国内许多学者认为唐朝时期由日本遣唐使传入日本的唐朝先进的钢铁锻造技术以及唐横刀的制作技艺,对日本武士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汉代的环首刀



唐横刀 图片来自网络



然后再来看弓,《新唐书·兵志》:“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箭囊)、横刀、砺石、解结锥、毡帽、毡装,行縢皆一。” 可见在军中,横刀是弓箭手的佩刀,只是作为副武器使用。按《唐六典》记载,弓之制有四:一曰长弓,二曰角弓,三曰稍弓,四曰格弓。其中,今长弓以桑柘,步兵用之;角弓以筋角,骑兵用之;稍弓,短弓也,利于近射;格弓,彩饰之弓,羽仪所执。横刀是步兵长弓手的佩刀,而唐朝的骑兵当时主要使用的武器便是角弓与马槊。

马槊是唐代骑兵冲锋陷阵时所使用的武器,多为一丈八尺长,分槊锋与槊杆两部分,槊锋刃长达50-60CM,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类武器,唐初三大猛将,如尉迟恭、秦琼、程知节实际上都是以擅长使用马槊闻名,如《资治通鉴》:(李)世民谓尉迟敬德曰:“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旧唐书》:“程知节,少骁勇,善用马槊。” 《旧唐书》:“叔宝善用马槊,拔贼垒则以寡敌众,可谓勇。”



看完武器,再看铠甲,据《唐六典》记载,唐十三铠,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其中明光铠是唐代最重要的铠甲,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光滑可反射阳光,故名“明光铠”。胸前和背后的圆护也是明光铠防御力最强的地方。


四,大唐军事实力

一个原因是大部分唐军训练比较好,战斗力强。

唐太宗时期的唐军训练、待遇非常好,赏赐、抚恤及时,唐太宗时期的唐军战斗力极端强大。唐高宗后期与武则天时期,土地兼并程度上升,以及府兵的训练与待遇变差,府兵制衰落,府兵战斗力下降。高宗后期与武则天时期人们耻于当府兵,但是并不是耻于当兵,因为唐朝还有其他兵制, 还有“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节度使制度保证了大部分唐军的战斗力。节度使为了保住权势、或取得更多的权势,通常需要取得战争胜利、或提高取得战争胜利的能力,那么最靠谱的方式就是提高军队战斗力。所以除了极个别脑子不好使的节度使之外,绝大部分唐朝的节度使会保持军队较高的战斗力。
节度使加募兵制,好处是使得大部分唐军战斗力强大,坏处就是出现安史之乱以及藩镇割据(但是,唐朝后半段大部分时期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极个别藩镇割据。唐末黄巢起义才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

另一各原因是大部分唐军装备比较好。不是说对手装备不好。其实唐军的对手隋末东突厥、西突厥、吐蕃、高句丽都有农耕区与包括钢铁铠甲兵器制造在内的手工业,都有大量铁甲,但是唐朝的钢铁铠甲兵器更强。而且唐军的披甲率非常高。


隋唐时期正赶上气候温暖期,气候比之前以及之后的气候温暖,呆导致少数民族地区能养活更多少数民族人口。唐朝的对手隋末东突厥、西突厥、高句丽、吐蕃都有大量铁甲,都有农业、手工业、钢铁铠甲兵器制造业。隋末东突厥有河套农耕区,还把河西、陇右、陕西北部到河北纳入势力范围,西突厥有中亚农耕区。 史料记载以及壁画也证明高句丽与吐蕃有不少铁甲。 但是唐军的钢铁铠甲兵器更强,更多。

单从铠甲兵器方面来说,即使在唐朝后期,趁唐朝被内讧削弱,吐蕃达到了鼎盛,吐蕃的铠甲兵器却仍然不如唐朝的铠甲兵器。跟唐朝相比,吐蕃仍然“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趋敏”。

在对外作战方面,唐军与隋末东突厥国、西突厥国的作战,都是唐军以少打多。唐军攻灭了西突厥国,隋末东突厥国。

唐军与高句丽国的作战,绝大部分是唐军以少胜多。唐军攻灭了高句丽国。

唐军与吐蕃的作战,都是唐军以少打多,双方互有胜负,唐军的胜利多于吐蕃胜利。唐与吐蕃大战数十次,唐的大胜多于吐蕃的大胜。


文成公主去吐蕃时既没有带去工匠技术,也没有带去大量财物与人员。在吐蕃原始史料(吐蕃历史文书,吐蕃碑文)、古代汉人史料这双方史料的记载里,文成公主去吐蕃时都没有带去技术与工匠,都没有带去大量财物与人员。

后来出现的一些吐蕃宗教书里奇幻荒谬剧情过多的章节里才编造出文成公主带去工匠、技术、与大量财物人员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并不可信。 此外某些人处于政治目的把文成公主带技术、工匠与大量财物去吐蕃加进历史书里。但是其实文成公主去吐蕃时既没有带去工匠、技术,也没有带去大量财物、人员。

其实,在唐朝之前,吐蕃早就有大量铁甲。但是在铠甲兵器方面,吐蕃一直不如唐朝。很久很久以后,即使到了唐朝后期,与唐朝相比,吐蕃仍然“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趋敏”。

五,唐朝士兵武器装备

唐朝是中国古代军事上一个值得骄傲的时代,其优秀的军事将领层出不穷,早期的李靖、李勣、秦叔宝、尉迟恭,稍晚的薛仁贵、苏定方、刘仁轨,盛唐后的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乃至后期的李晟、李塑父子,个个都有拿得出手的战绩。

  然而,军事是个科学活、技术活,不仅要看将军打得多威风,还得看单兵的装备、兵团的配合及战术的运用,这些枯燥的东西,往往能反映出战争的真实面目。

  本期国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唐朝士兵的装备和组织情况。

  唐史料对装备的记载

  具体到每支部队有几匹马、几口锅

  关于军队的装备,一些演义里的描述是极其粗线条的,或者说是不靠谱的。例如《三国演义》,只有大将们叱咤风云、横扫战场的大场面描写,至于士兵穿什么、吃什么、带多少装备,那都是未知数。

  《说唐演义全传》则开始涉及到军队基层单位,诸如薛仁贵,传说他当过伙夫,但是薛大哥是英雄,一心想着上战场厮杀,具体怎么做饭,一餐做多少量,也是笔糊涂账。

  历史是琐碎的,要了解它的真相,得去翻史料,比如对于唐朝军队的装备,《新唐书》的“兵志”就有记录。

  唐朝初年实行府兵制,是民与兵合一的机制。这种兵制的特点之一就是士兵出征的很多装备得自己掏钱购置,“皆自备”。具体自备哪些东西呢?《新唐书》交代得很清楚:人均一张弓,三十支箭及一种叫胡禄的箭囊;横刀一把——一种佩刀,日本现在有完整样本。武器有了,还得有后勤装备,即磨刀石、毡帽、毡装、行李箱各一件。当然,还有吃的:人均携麦饭九斗、米二斗。此外,还有着装要求,唐朝的大部分士兵穿明光铠,骑兵还要在身上、腿上和手膀上配置铁甲,背上有长枪。

  以上装备是不是都直接配置在士兵身上呢?不得而知,如果是这样,那份量也不轻,不过根据记载来看,军队里有驮马。这些装备在平时都储存在折冲府的军库里,当有军事行动时,再看具体情况进行发放。

  隋炀帝时期远征高丽,因为路途遥远,粮食运输艰难,所以每名野战士兵身上要负重好多天的粮食,严重影响行军速度和战斗力。也因此,有些士兵冒着杀头和饿肚子的危险,将粮食埋在地下。

  如果是和平时期,这些府兵就配备横刀和弓矢。

  个人装备如此,那么单位的配备情况又如何呢?唐初士兵三百人形成一个团,每五十个人组成一个队,每十个人组成一个火。火是一个很小的军事单位,但仍会配备六匹驮马,如果弟兄们实在差钱,可以用驴子代替驮马。同时还有布幕、铁马盂、铲子、凿子、箩筐、斧头、钳子、甲床等各两件,锅子、火钻、盐袋、碓等各一件,马缰绳三件。马盂是什么呢?据唐朝人李筌的《太白阴经》记载,它是一种盛食品的容具,有木制的,也有铁制的,容量为三升,能保温,“冬月可以暖食”。

  唐朝的军粮可能还是未脱皮的,上了前线,还得用舂米工具,这工具就是“碓”。

  还有火钻这玩意,别以为这是取火工作,实际上它是一种兵器,打仗的时候,在火钻上浇上油,点上火,直接往敌人阵地上扔,大约可以算是原始手雷吧。

  此外,每人还配备一把锤子,象牙做的。这锤子可管用了,可以用来开箱撬锁,类似瑞士军刀吧。

  这样看来,大唐王朝单兵的装备确实杠杠的。

  而对于战马,政府是有补贴的,不是直接给战马,而是每个骑兵发二万五千钱,自个儿买马去。如果战马过了服役年龄,就卖到民用市场上,用所得资金再买新的战马。不过这战马会不会和机动车一样折旧,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唐朝历时将近三百年,其军制也是在变化发展中,后来的情况如何呢?

  唐朝募兵考试

  射击命中率要求在50%以上

  到唐玄宗的时候,由于拓边战争增多,原来的兵力明显不够用,于是改为募兵制,关于这个制度如何,咱们没必要做学术性的研究,还是看细节吧。

  唐朝募兵,首先身高是有要求的,20岁入伍,身高应该在五尺七寸(大约1.7米)以上,就算降低要求,也要在五尺以上。入伍男子免除赋税。

  对士兵使用兵器也有要求,即要求士兵能够自主使用伏远弩,射程三百步;要求士兵在四发中能命中两发,50%的命中率才算过关;对擘张弩的应用会有场考试,擘张弩是一种用双臂拉开的弓弩,射程二百三十步,要求是四发二中,也是50%的命中率。

  以上两种是重射击武器,对于轻射击武器的使用,则是这样的:角弓弩,射程二百步,要求是四发三中,对于命中率的要求提高了25%;单弓弩,射程一百六十步,要求是四发二中。

  兵力战术分配

  战斗人员占七成 弓弩手比例不低

  别以为古代打仗场面,就像影视里面那样,将军大吼一声,然后就奔跑吧兄弟,大伙儿一窝蜂上去群殴。实际的战争场面蛮复杂的,这里,咱们参考一下唐朝神一般的战将李靖的《李卫公兵法》吧。当然,这部兵法在宋朝散失得很厉害,幸亏杜佑的《通典》里还保存了一部分。

  李靖可不是托塔天王。《封神榜》和《西游记》里的李靖是个传说,唐朝的李靖却是实实在在的名将,平定江南,灭东突厥,因此他的军事著作也是有说服力的。

  在《李卫公兵法》里,每次出征时的军队数量是有规定的,大将出征,一般每次授兵两万。当然,这也不是死指标,会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减,“临时更定”。至于兵种的组成结构,李将军说得很详细:一支四千人的野战部队,称为“中军”,必须有2800名战斗人员,比例为70%。

  这2800战斗人员当中,有800名弓弩手,弓弩手又再细分:弓箭手400人,弓弩手400人,骑兵1000人,刀盾手500人,唐朝管这类士兵叫“跳荡”。还剩下500人干什么?他们是“奇兵”,是用来机动作战的。按照唐朝部队编制,机动作战人员必须占三成,“大率十分之中,以三分为奇兵”。

  唐代史料也记载了唐前期军队训练情况。《新唐书·兵志》对这个程序有详细记载。

  “每岁冬季”,是全国士兵集中训练的时机。以一个折冲都尉府为单位,分左右两个校尉统领,每个校尉手下有十支步兵队,一支骑兵队。还没有正式集合的时候,士兵们都打开旗帜,分散站立。

  第一通号角吹起,指挥官马上集合手下士兵,步兵和骑兵都排成队列,“诸校皆敛人骑为队”。

  第二通号角吹起,将军旗和长矛都放下,有点偃旗息鼓的味道。

  第三通号角吹起,军旗和长矛都举起来,似乎进入战斗状态。

  接下来,擂起战鼓,两支部队鼓噪冲锋。当然,绝对不是漫无纪律的群殴,还是有章法的:先是右校尉这边鸣金,队伍稍稍退却,左校尉分队进入右校尉的位置;接着,相反操作。

  两支部队退却之后,又上前迎面对杀,进入演习状态。最后,三通号角,演习结束。然后,大伙去自由狩猎,猎物各自分配,“是日夜,因纵猎,获各入其人”。事实上,狩猎也是增强战斗力的一种方式。

  军队训练要各司其职,不能逾越。有一回唐太宗在骊山上看到山谷里的军队自由散漫,不成队伍,正要大发雷霆,处分校尉,旁边的人把他劝住了:“皇上,这不是你管的事儿,别坏了规矩。”唐太宗只好强忍怒气,交由有关部门去处理。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寻游戏 提供的为什么唐朝的军队的战斗力那么强,大唐军队主要配备哪些武器?(唐朝的兵力与士兵装备)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