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风靡中国的保龄球,为什么突然之间销声匿迹?(为什么保龄球在中国一段时间的风靡后走向沉寂?)

90年代风靡中国的保龄球,为什么突然之间销声匿迹?

一,90年代风靡中国的保龄球,为什么突然之间销声匿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保龄球属于红火一时的运动。

保龄球的爆发,在90年代中期。

之所以爆发,是有一定原因的。

保龄球在八九十年代的东亚,是非常红火的。1988年,汉城奥运会将保龄球列为表演项目。

当时东亚各地都流行保龄球,保龄球馆非常红火。

这个流行很快也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从90年代中期开始大爆发。


1996年至1998年,短短两年时间,福州一地保龄球馆的数量就从3家猛增至28家,而且营业额都还相当不错。以长冠为例,刚开业时,每月的营业额均在1000万元以上。90年代的1000万是什么概念?全国各地的保龄球馆遍地开花,甚至可以说是野蛮生长。

郑州的一个保龄球馆经理回忆:当时的生意那叫一个火爆,38块钱一局,还是一道难求。一天营业额轻轻松松七八万,好的时候到十几万。在那个工资普遍在七八百元的年代,打保龄球并不是一种运动,而是身份的象征,主要的目标群体是商人。

不过,这股风潮没有持续太久,到1999年,福州保龄球馆开始走下坡路:分布在省外城市的保龄球馆纷纷“收兵”。一个最明显的事实就是保龄球馆为求生存而大幅降低价格,从原先一局三五十元,降到最低价3元一局(早晨时段)。

其他城市也差不多,从2000年开始,各地保龄球馆迅速走下坡路,2003年之后,大部分球馆就关门了。


为什么会这样?

主要同保龄球运动的定位有关系。

在90年代,保龄球运动主要是不是健身,而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交。就像今天商人或者高端人士喜欢打高尔夫,当年保龄球也是这样。

所以那时候打保龄球可不便宜,上面已经说了每局的费用高达30至50元。在90年代,这绝对是天价,但仍然有很多人愿意花这个钱,当作身份的象征。同时保龄球的门槛较低,虽然打得好不容易,但任何人稍微练一练,都是可以打的。

那个年代,中国社交和运动都比较频发,加上有新鲜感,保龄球才这么火。随着各方面的发展,保龄球的热度过去了,各种社交和运动又纷纷出现,保龄球在几年后就开始不行了。


第二,打保龄球的费用不低,开馆费用更高。

上面也说了,打一局要30到50元,随便打几局就是两三百元,而1999年老百姓月薪才五六百元。

这是不折不扣的高消费运动,普通老百姓肯定无法长期玩这个,最终会变为很小众的运动。

而开保龄球馆的费用可不低。


1996年,在福州保龄球市场刚刚兴起的时候,长冠保龄球馆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以每道5万美元的价格从德国进口了37个球道。大家可以算算看,这种投入在当年吓人不吓人。

到了2004年,保龄球馆的维持费用仍然不低:每月电费1万多元(不包括夏季开空调的费用),场地租金2.4万元,员工工资及设备维护费用3万元,换句话说,每月需赚7万元才能维持正常开销。而当时保龄球的收费大大下降,搞了会员制每月也只有3到4万元,亏损接近一半。

所以除非场地是自己的,不然普通保龄球馆难以长期维持。


第三,保龄球运动的衰败。

在1999年,全国统计每天有150万人打保龄球。

在很喜欢保龄球的城市,比如福建几个城市,那个年代有9%的年轻人打过保龄球。

但是保龄球严格来说属于一项娱乐休闲,而不是真正的健身运动。

保龄球虽然也是有氧运动,还可以锻炼全身的关节和骨骼,但运动量不大,起不到他的锻炼作用,还不如去跑跑步,打打羽毛球。

尤其如果打保龄球姿势不对,自己胡乱打,会适得其反,反而对身体有伤害。

所以保龄球很快就被老百姓抛弃,中国现在每天打保龄球的最多只有十几万人,属于小众又小众的项目。


再说通俗点,保龄球作为娱乐不是很好玩,作为运动又不怎么锻炼身体,当然没什么人玩了。

二,保龄球历史

我来回答!

保龄球不是什么人都能打的,一个球挺重,力气小跟本就拿起来打两下就没劲了。

球道的长度也不短,如果没力气很难打中球的!

进保龄球管,我们都要穿球道要求穿的鞋。所以有些人就不愿打了!!

三,保龄球为什么消失了

保龄球当时的确是风靡一时,但很快就“昙花一现”,其实也不是销声匿迹,在很多城市的某地依然还有两三个保龄球馆,依然有人在那里娱乐或比赛,只是关注度不在火热,玩得人不如当初火热阶段猛烈了。

究其原因,首先是昂贵的价格,保龄球馆需要高额的付出,场地费、保龄球装备、以及服务设施都花费不菲,投入大自然消费就高,当初最火爆时大多是因为好玩,但昂贵的花销让一些人玩着玩着就望而却步了。

第二就是保龄球馆需要铺保龄球道和服务区,需要的场地很大,在闹市区寸土寸金的地方,一块好的空间和地段必须利用到最适合它的项目中,而保龄球馆似乎在商业价值上盈利周期太长,

第三就是如今健身房、台球室、击剑、瑜伽及各种运动及娱乐方式多种多样,保龄球由于其单一的玩法而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

四,保龄球 衰落

其实保龄球并没有销声匿迹,只是过了新鲜期而已。人对新事物都会比较好奇,加上当时娱乐项目相对较少,所以当保龄球在国内刚兴起的时候,可以迅速风靡一时。

就像新开的店铺一般前几天总是客人很多一个道理。当新鲜劲一过,也就变得寻常了。

保龄球虽然号称老少咸宜,但其实不是所有都可以玩,通用的保龄球一般重达八磅以上,力气小的根本玩不动,扔两球也就累了。玩法看似简单,但也颇具挑战性,有些人玩半天连基本动作都学不会,一局球可能一半是洗沟,这样一来获得的体验感着实大打折扣。

另外就是消费,保龄球的定价相对较高,一般工薪阶层真不一定舍得花钱,最多偶尔体验一下。这就造成客源方面再一次缩水。

保龄球运动相对来说,占地广,物耗也很严重,特别是球和摆瓶机器,很容易损坏。价格贵一点其实也是情理之中。

现在,保龄球在一些大城市还是比较常见的,一般都是搭配其他餐饮娱乐一起开设的。

个人觉得想靠保龄球场赚钱几乎不可能。投资保龄球只适合作为一种渠道,去辅助其他方面的生意。

五,保龄球的前身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保龄球曾在美国风靡一时,当时专业的保龄球选手的平均收入是橄榄球运动员的两倍,但到了八九十年代,保龄球在美国就迅速衰落,变成一种家庭娱乐运动。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外过气了的保龄球进入我国,被渲染成一种“贵族运动”。

那时候的保龄球就跟高尔夫一样,成为了身份的象征,打保龄球的都是家里条件相当好的,但是保龄球在国内也没有辉煌太久,现在保龄球也是越来越少见。

就好像现在的很多网红店一样,九十年代,保龄球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是。

2003年之前北京有至少一百二十多家专业的保龄球运动馆,甚至还有亚洲最大的球馆,那时候保龄球每局动辄四五十元的价格,可以说是非常昂贵了,但还是很受欢迎。

作为“网红店”鼻祖的保龄球馆,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迅速衰落,现在大小城市都很难再看到专业的保龄球馆,大家也基本上不再玩儿这种保龄球,也不觉得保龄球多厉害。

用一个球,去撞击一堆瓶子,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实际上保龄球馆的建设成本很高,一个中型十六球道的场馆,至少需要一千平方米的地方。

不仅如此,还需要优质地板,安装空调与消防系统,另外加上积分系统与天棚等等。

最关键的是保龄球的球道,都是要进口的,这么算下来建设个场馆都需要一千多万。

这还只是建设成本,后期的人力、房租水电以及设施维护等等,全都要很多的投入,这也使得保龄球注定不是一种便宜的运动。

因为成本实在太高,很多的保龄球馆难以经营,出现资金断链等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底气,保龄球馆是根本经营不下去的,这非常正常,尤其中小城市。

当年保龄球在国内能够火起来,说白了还是因为咱们国家刚对外开放没多久,加上信息交流也没有那么迅捷,人们对于保龄球这种新鲜事物感到好奇。

此外,那个年代的娱乐活动也是比较有限的,记得咱们小时候,踢球打球都不太常见,对于青少年来说娱乐方式更加单一,所以保龄球有一定市场。

可后来生活条件好起来了,大家的眼界也越来越开阔,保龄球失去了生存空间。

人们的娱乐与健身方式愈发多样化,保龄球这种昂贵的运动能够被轻易取代,而且保龄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想要达到满分,需要挺长时间,大部分人没那么耐心与资金。

当年大规模推动保龄球馆兴建的,有很多都是来大陆投资的台商,他们误判市场,以为保龄球馆能够快速回本,结果一不小心建多了,打球的人却没那么多,反而弄巧成拙。

保龄球馆本来就需要很大场地,建设与经营的成本很高,如果没有足够的客源,根本难以为继经营不下去,为了抢客源,许多球馆之间开始竞争。

本身就没那么多的客源,这种互相倾轧式的竞争,直接就压垮了一大批球馆。

再者,保龄球本身就不是奥运项目,大部分人压根儿也都不重视保龄球,在国内,打保龄球的基本上都是业余爱好者,美国即便很多人打保龄球,也只是将其视作家庭娱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国内喜欢保龄球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很多人根本没玩儿过保龄球。

与青少年群体的脱钩,也是保龄球运动风光不再的重要原因,人们骨子里觉得保龄球是一种简单而且高消费的运动,实在不划算,所以往往敬而远之。

保龄球在国内遇冷是注定是,在国际上保龄球的发展也并不是那么理想,很多人认为地上摆几个空瓶子用球丢过去撞倒玩儿,也是一样的,没必要花冤枉钱,保龄球不没落才怪。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寻游戏 提供的90年代风靡中国的保龄球,为什么突然之间销声匿迹?(为什么保龄球在中国一段时间的风靡后走向沉寂?)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