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提出的不是统一天下而是三分天下?难道三国更难统一?
一,为什么诸葛亮提出的不是统一天下而是三分天下?难道三国更难统一?
刘备之所以能在三国时期,以后来弱势之力,成为三国中割据一方的势力,没有诸葛亮的辅佐是不可能做到的,而刘备为了请出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也成为经典,也正是如此,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战略规划,成为刘备集团今后的政治纲领,在此后的数十年时间中,刘备如同咸鱼翻身一样,迅速发展壮大,在十余年的时间中达到顶峰。
一、公元207年的东汉末年
《隆中对》是诸葛亮在公元207年提出的,那么这一年,刘备是什么样子呢?
当时的刘备已经投靠刘表6年了,被刘表安排在荆州最北边的新野县镇守,刘表为刘备提供粮食、物资和部分兵员,作为交换,刘备则为刘表充当雇佣兵,镇守北境,此时的刘备,说得好听点,有一个立足之地,偶尔和北方的曹操打一仗,好歹能混混日子,可以经常和刘表一起喝喝小酒,时不时还能来个脾肉之叹,感叹一下剩余的人生。
当然,刘备还有关羽、张飞两个万人敌,和一个忠心耿耿的赵云为武将,还有孙乾、简雍这样忠心的跟随,还有糜竺、糜芳这样的天使投资人,刘备兵不过数千,地不过新野,还是刘表给的,这就是刘备当时的情况,如果有人认为刘备能成大事,创建一番事业,那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深远的眼光。
与此同时,孙权在江东的基业已经稳定,不仅占据了江东六郡,还不断向外开拓领土,向东孙权三征刘表属下的江夏郡,还杀死了江夏太守黄祖,夺了一半的江夏郡,向北孙权拿下了整个长江以南的领土,还不断越过长江,偶尔向北表示一下存在,拥兵近十万,坐拥东南,俨然一幅割据政权的雏形,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孙权还只有26岁,比诸葛亮都小一岁。
这一年,北方的曹操花了六七年时间,逐渐消化了自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收编了整个北方四州的领土、人口、财富,实力得到双倍扩充,为了消除北方的隐患,曹操还远征乌桓,连乌桓单于踏顿都被砍了头,坐拥天下十三州中的八个州,又有皇帝在手,名正言顺,又占据中国之地,富庶之地,战将千员,雄兵数十万,除了南方荆、扬、交三州和西北司隶、凉州之外,其余之地,尽归曹操所有。
二、《隆中对》讲了什么
看待隆中对,一定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来看,当时没有人认为刘备能成大事,除了诸葛亮,就连徐庶都认为刘备不是蓝筹股,长坂一战以母亲之名离开,能在当时认为刘备成事的诸葛亮,并在今后十来年几近达到理想,这完全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诸葛亮在《隆中对》为刘备分析了天下的整体形势,首先说的是北方的曹操,诸葛亮说曹操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能与之争锋的,然后又说到东边的孙权,已经历经三世,不仅有长江天险,而且民众也已经归队,只能把孙权当成盟友,然后以刘备取荆州和益州两地作为根据地,对内招揽人才,休养生息,对外联合可以联合的政治势力,对抗北方的曹操,等到天下局势有变时,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军北伐,到时候就能称霸天下,兴复汉室。
注意了,诸葛亮在隆中对说的是”称霸天下,兴复汉室“,他既没有说统一天下,也没有说三分天下,而是说称霸天下,兴复汉室,称霸以当时的意思来说就是:加强势力和权威,统治一方并威震天下。
而兴复汉室更是笼统,啥叫兴复汉室?就是振兴恢复汉朝江山,可是汉朝的皇帝还在曹操手中控制着呢,想要兴复汉室就得击败曹操,抢回汉献帝,可是纵观刘备与诸葛亮一生,根本上没有任何迎回汉献帝的意思,连口号都没有。
三、诸葛亮的战略其实是一种折衷战略
如何理解诸葛亮所说的”称霸天下,兴复汉室“?其实还是得分析当时的形势,诸葛亮难道不知道天下形势吗?当知道,他能看重刘备这支潜力股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刘备有成功的潜质,也可以理解为刘备的个人魅力,刘备能够吸引人才加入,还是在自己不得志的情况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做事其实就是做人,只要人做好了,有能力,有潜质,哪怕没有硬件条件,也是有成功希望的,诸葛亮的选择是有道理的。
同时诸葛亮看到了现状,曹操在统一北方后,一定会南下攻打荆州,而荆州牧刘表是守不住荆州的,诸葛亮就希望刘备能够拿下荆州,挡住曹操,刘备在荆州多年也笼络了相当多的一批人才,有一定的人心所望,从刘备南逃时有数十万百姓跟随就能看出刘备很得民心,这在乱世中就是一种吸引力,就能转化为刘备的实力,诸葛亮在荆州也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网,选择刘备是一种强强联合与资源互补,就有成就大事的可能性。
同时,诸葛亮看到了曹操的强大与孙权的力量,在当前局势下,刘备只能算势力最弱小的力量,刘备能不能取得政权有所发展在当时都是要看情况而定的,如果诸葛亮一开始定为统一天下,显然步子跨得太大了,有点虚而不实,一个啥势力都没有的刘备,能够消灭雄据天下八州的曹操,这不是天方夜谈又是什么?
如果诸葛亮定为三分天下,那就在理论上失去了正统性,刘备能够打出的金字招牌有两个:一是兴复汉室,二是刘备是汉室后裔,如果天下三分,怎么能兴复汉室了,这种话不能明说的,就算是既成事实,也不能写在明面上,于情于理不合,所以诸葛亮最终就选择了”称霸天下,兴复汉室“这八个字作为刘备的政治口号和目的。
诸葛亮明白,就在当时的环境下,想统一三国的难度不是一点大,而是非常非常大,就算能统一三国,也是曹操的希望最大,而不是刘备,但诸葛亮总不能向着曹操说话,所以统一天下的口号太虚了,还是不要喊出来的好。
这是刘备在三顾茅庐时,孔明提出的著名的隆重对,此后成为为蜀汉的国家战略。但是针对上面的问题,要纠正的是:孔明是以三分天下来求立足,而后待机一统天下,而非放弃统一。
一、隆中对的背景
颠沛流离的刘备,除了壮志,几乎一无所有。
刘备离开袁绍后不久,官渡之战惨败,随后曹操统一北方。刘备投靠了荆州刘表,只有新野小县暂时栖身。刘备此前转转流离,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以及现在的刘表,手下虽有猛将关羽张飞赵云,还是一无所成。归其原因,就是缺乏一个可以给他制定战略方向的人物。而这个人在苦苦寻找后,终于出现。
自比管乐的孔明,除了刘备,有更好的选择
孔明隐居在荆州,一边耕读,一边运筹天下。
荆州刘表,是他远亲,以这样的关系和自己的才名,他早就可以出山在荆州有一番作为。
东吴孙权,有兄长诸葛瑾备受重用,只要稍作引荐,亦可在东吴成就一番事业。
而曹操,既代表天子,又有统一天下的实力,本就爱才,孔明定然前途无量。
然而,孔明既不投国企曹操,也不投家族企业东吴,而最终选择了创业初期的刘备。刘备后来感叹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相互成就,这或许就是孔明选择刘备的原因吧。
二、隆中对,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略对话
三足鼎立只是先求存。
在隆中对里,孔明对刘备这样说道: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曹操有天时,又兵精粮足;孙权有地利,又有民心依附。所以刘备现在的处境,不能击败他们,只能先图荆州和益州,实现天下三分以立足。这一下子,就指明了刘备的方向。在此之前,刘备不思先壮大自己,只想着与曹操为敌,导致自己如丧家之犬,正是战略方向的错误。
成霸业,兴汉室,才是最终的目标。
孔明隆中对中最后说道:
(得荆州和益州之后),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有了荆州和益州之后,储备实力,静观待变,而后找准时机,北伐中原,一统天下。这样的战略规划非常符合刘备当时的现状。
足见孔明将天下三分作为过程,先求存求强,最终目的,还是要一统天下。
三、隆中对的功败垂成
战略提出后,刘备联合东吴,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占领了部分荆州。而后依照隆重对的规划,占领益州,并占领汉中这一战略要点,可以随时通过汉中北伐。这些无一证明了隆中对的高明。
然而,此后刘备不顾孔明等人的反对,为关羽之死报仇,结果蜀汉惨败,荆州没有了,实力也大损,同时失去了东吴这个盟友。这些彻底打乱了隆中对的规划。
好在刘备死后,孔明恢复了与东吴的联盟。然而,失去荆州的用兵之地,只有益州的贫弱,再加中原一直没有出现大变,最终孔明无耐,只能强行七次北伐,皆无功而返,隆重对最后的“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一直未能出现。只实现了几十年的三足鼎立,百姓生灵涂炭。
不要说诸葛亮,就是曹操也没有办法统一中国,他在世的时候还有刘备、孙权两个主要军事集团和其他割据势力的存在。诸君好,我是雲清看世界,非常开心和诸君探讨这个话题。刘备在第一次和诸葛亮见面的时候,诸葛亮就开门见山为他分析了天下大势,明确告诉他应该如何规划将来的人生。从董卓入京以来,天下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数都数不清,在这其中,曹操虽然和袁绍相比,名气小,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可是曹操却能够打败袁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不仅仅在于天时,而且要靠人的谋略。诸葛亮明确告诉刘备,你根本就不是曹操的对手,知趣一些,不要和曹操过招。孙权占据江东,从他父亲孙坚到他哥哥孙策再到他已经是三代了,地势险要,人民归附。那些贤能之士都乐意为他卖命,因此孙权只可以做为外援而不可以打他的主意。 有那么一句话,吃饭穿衣量家当,诸葛亮有先见之明,他的结论是经过长久观察和实力的对比得出来的,所以不会傻到为刘备提出那种统一天下的不着调的策略。
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是尽人皆知的,当年隆中对时对诸葛亮知遇的人是刘备,由于刘备的条件与能力不可能统一天下,所以才提岀三分天下的策略。假如诸葛亮知遇的是孙权,那么他一定会主张画江而治二分天下。如果诸葛亮知遇的人是曹操,他一定会主张扫平四海天下归一。
简单地说,就是什么条件办什么事而已。
我是小林,我来回答。
说“三国”,就不得不说诸葛亮。诸葛亮在民间传说中,俨然是智慧的化身;在历史上,诸葛亮也博得了文人骚客的高度赞许;诸葛亮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在历史上留名千古,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两个方面。
第一,他出山投靠刘备,为刘备集团提供战略规划。刘备在飘零半生之后,按照诸葛亮的规划,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诸葛亮的战略规划《隆中对》流传千古。
(刘备和诸葛亮长谈)
第二,刘备等蜀汉第一代领导人归天之后,诸葛亮力挽狂澜,凭自己一身之力,稳定蜀汉内部局势,对外展开北伐攻打曹魏。可以说诸葛亮对刘备的事业真的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以说诸葛亮是刘备死后,蜀汉政权的支柱。他的《出师表》流传千古,连日本人都啧啧称赞。
回到正题,关于“诸葛亮提出的不是统一天下而是三分天下”这个话题。
(三国鼎立的最终版图)
我们来看下面两则史料:
1、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洛阳或长安)。——《出师表》(注:题目是后人取的)
这两则史料都来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只是《隆中对》《出师表》这样的题目是后人取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目的很明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看来诸葛亮是要辅佐刘备建立一个统一的王朝。毕竟历史上洛阳和长安都是统一王朝的“标配”首都(五代之前)。
那为什么要“三分天下”?这个问题不难理解。刘备虽然奋斗了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好多次差点挂掉,但是刘备真正步入“正轨”的时候,天下地盘大多“名花有主”了。
以207年为坐标,我们看看当时的军阀割据情况。
北方的曹操消灭袁绍等割据势力,初步统一北方。只剩下关中地区(长安、凉州一带),辽东地区(今天辽东半岛一带)的一些小军阀势力了。
南方,最东边是孙权的东吴集团占据扬州;往西是刘表集团占据荆州;再往西是刘璋集团占据益州大部分地区,益州北部的汉中被张鲁控制。
(207年,刘备还没有自己的地盘,而此时曹操、孙权都已经很强大了)
蛋糕分完了,刘备的地盘呢?到目前来说还没有。
可以看出,此时刘备的局面是很不利的。要统一全国,要先弄一块地盘啊。怎么办?抢曹操的地盘?刘备还没那个实力。关中军阀和辽东军阀倒不算很强,但是他们此时离刘备太远,等于要穿过曹操或者张鲁的地盘,这不现实。孙权集团呢?貌似可以考虑,但是这个集团文臣武将云集,是个硬骨头。
把这些对象都排除掉,就是刘备的两个远房亲戚刘表和刘璋了。这两个姓刘的比起曹操、孙权可就软得多了。事实上,诸葛亮的战略规划里,就是让刘备抢这两个远房亲戚的地盘,益州和荆州还可以连成一片。
刘备吞了刘表、刘璋的地盘,才可以有发展的余地,不然刘备无论是打曹操还是干孙权,估计都死得很难看。你没地盘的散兵游勇凭什么和别人打?
最后一个话题,“难道三国更难统一”?是的,统一三国并不容易。无论是曹魏一方,蜀汉一方,或是孙吴一方,想要快速消灭另外两家可是很困难的。蜀汉北伐数次,最终结果是无功而返;孙吴北伐,基本上就是在合肥、寿春一线死磕,始终没有进入曹魏的核心地带;曹魏南下伐蜀,南下讨吴,要么受阻于崇山峻岭,要么在大江大河上无所作为。几方基本上就是在死磕。
(司马家族的晋朝,在280年才完成全国的统一,全国战乱的时间持续很长。)
总之,三国统一就是打“拉锯战”,不仅看实力,还要看运气。最后曹魏(已经被司马家族架空)灭掉蜀汉,就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里面。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诸葛亮最终目标并不是“三分天下”,而是“一统天下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难点突破。
(我是小林,一个历史领域的作者,希望我的文章您能喜欢,更希望您能关注我)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寻游戏 提供的为什么诸葛亮提出的不是统一天下而是三分天下?难道三国更难统一?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