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常遇春有什么评价?(常遇春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对常遇春有什么评价?

一,你对常遇春有什么评价?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蚌埠怀远)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开国功臣排名第二。

常遇春出身于贫苦农民之家。青少年时期,不甘心在老死田间,因而随人习文练武。由于家贫,无力支付学费,常遇春就以多出力干些勤杂工换取学习机会。长大成人之后,常遇春体貌奇伟,身高臂长,力大过人,学武有成,精于骑射,各种兵器都可以随手使用。早先跟从刘聚等人啸聚山林、落草为寇。他发现刘聚这个人没有什么志向终将一事无成。至正十五年(1355年)初夏,常遇春随刘聚在和州抢掠时碰巧遇上朱元璋率军攻和州。常遇春早就听说过朱元璋仗义豪侠、很有作为。便假扮农夫暗地观察,觉得朱元璋是他可以值得投奔的人,于是便带着十几个弟兄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假意对他说:“你们是没有饭吃才来到我这里的吧?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可不敢收留你们啊”!常遇春磕头哭泣着说:“我等虽然愚钝,但并不愁衣食,也想建功立业。刘聚只不过是一个绿林好汉,没有什么志向。我们见您志存高远,所以才愿意来投奔您的”!朱元璋非常高兴,在渡江攻打牛渚矶(即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西南)时又开玩笑说:“你等能跟随我渡过长江吗?如果能占领对岸,我再收留你们如何”?常遇春等当即就答应了。常遇春再三请求作战时为前锋,朱元璋没有同意,只说等过江后再说。

船到对岸,尚有三丈多远,没有靠岸,常遇春手持大戈,钩住元军武器,船距岸边不到一丈远时,常遇春借着元守军的拉力,最先跃上了岸。常遇春勇猛异常、大呼向前,诸将士后续跟上,他们杀散守军,为朱元璋占领了牛渚矶,攻克了太平(今安徽当涂)。朱元璋当时为义军总管,因此任命常遇春为“总管府”先锋,不久又升任他为“总管府”都督。朱元璋渡过长江后,部下妻小尚留在江北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元水军头目蛮子海牙率兵复夺了牛渚矶,朱元璋命令常遇春率兵夺回牛渚矶,常遇春等人广设疑兵,借以分散元军注意力。自己率水兵驾小船将蛮子海牙水军一分为二,并分割歼灭了元军,缴获了大批战船、物质。江面打通后,常遇春随徐达等守溧阳(今属江苏常州),攻集庆(今江苏南京)、战功显赫;取镇江、得常州,功勋卓著;很快被提升为右翼元帅。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春末,常遇春跟从主帅徐达攻占宁国(今安徽宣城),在作战中,身中流失。常遇春拔出箭矢,扯下衣襟,裹住伤口,继续作战,终于攻克了宁国。后又攻陷马驮沙(今江苏靖江)、池州。升为马步水军大元帅。取婺州后,在攻打衙州作战中,常遇春暗地率奇兵突入南门瓮城,摧毁了守城战具,配合徐达大军猛攻,俘获元军甲士近万人。元朝在衙州的统治势力于是就荡然无存了。后来,常遇春在进攻杭州时因兵力不足没有攻下。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七月,朱元璋攻取金华后,派遣大将军常遇春进兵攻取衢州。常遇春率部一路杀将而来,首先攻取了龙游城(今属浙江衢州)。在戎马倥偬间,还作过一首《龙游道中》纪行诗:“策蹇龙游道,西风妒旅袍。红添秋树血,绿长旱池毛。比屋豪华歇,平原杀气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鬓须搔”。字里行间,流露出英才豪气。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常遇春随徐达攻陷池州后,又攻破赵普胜水寨,伺机占领安庆。五月,陈友谅扬言复夺安庆。常遇春认为陈友谅目的必是池州,不是安庆。他与徐达等商议在九华山下和池州城中设下伏兵,让老弱兵守城引诱陈友谅上钩。果然陈友谅目标是池州,常遇春、徐达伏兵尽出,生擒3千。将陈友谅杀得大败,向老巢武昌逃去。遗憾的是:常遇春不听徐达的劝阻,坑杀不少降将、士兵。为后来的作战凭空增加了不少难度。

同年六月,常遇春随朱元璋领兵救援小明王韩林儿。原来,盘踞在平江(今江苏苏州)的张士诚与驻扎在武昌的陈友谅早有联系。张士诚趁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之际,联合元军进犯安丰(今安徽淮南寿县),围困住了小明王韩林儿。朱元璋、常遇春率部赶到时,张士诚的部将吕珍已经攻陷了安丰,杀死了韩林儿的守将刘丰通。朱元璋的左、右两军先后战败,只有常遇春中军左冲右突,三战三胜,俘获了吕珍部下许多人马。后来,徐达从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兵赶来增援,围攻庐州(今安徽合肥),吕珍心慌撤退。常遇春则率兵救援长兴(今属浙江湖州),杀死、俘虏张士诚军5千多人。张士诚部的进攻暂时告一段落。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则趁朱元璋与张士诚厮杀之际,率大军60万,带着家眷、百官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在洪都保卫战中,硬是抗住了60万人轮番进攻、坚守了85天。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常遇春率兵赶来增援,退守鄱阳湖。当时朱元璋只有20万,战船也小。陈友谅兵多船大。常遇春作为马步水军大元帅,理所当然的作为前锋。常遇春奋勇当先,吴军无不以一当十。双方战鼓咚咚,杀声震天。陈友谅大将张定边乘着大船向朱元璋撞来,企图撞翻朱元璋。危急时刻,常遇春瞧准时机,一箭射去,张定边应声落入水中。朱元璋脱险,常遇春的船却搁浅了,正好一艘战败的无人战船撞了过来,撞开的小船,常遇春这才脱离危险。双方大战三天,朱元璋吴军船小不能仰攻,损兵折将渐感不支。时值傍晚,天突然刮起了东北大风,常遇春见风向对自己有利,用火箭引燃陈友谅的大船。一时间,陈友谅的“汉军”战船火光冲天,鄱阳湖面一片通红。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等都被大火烧死。只好回军避战。

吴军(朱元璋时为吴国公)诸将见陈友谅虽然一时战败,但不能代表下次会败,不如放陈友谅回去。常遇春此刻战据鄱阳湖口,也就是鄱阳湖与长江交界处的有利位置,拦截住了“汉军”的退路,当然不同意放走陈友谅。哪知道陈友谅此时已经计穷力竭,一心想着突围,组织了上百艘战船发动突围战。朱元璋、常遇春下令集中兵力,占据有利位置,以火箭、硬弩木桩等全力拦截,陈友谅军心有余悸、信心不足,稍一接战就溃散了。陈友谅本人被一箭射中眼睛,贯穿头颅,当即死去。陈友谅一死,汉军便土崩瓦解,太子陈善儿被擒,太尉张定边趁夜挟持陈友谅的次子陈理,载上陈友谅的尸体逃回了武昌。顺便说一下,陈友谅生前生活奢侈,曾经制造了一张镂金床,做工非常精巧(宫中其他器物也一样)。江西行省将领镂金床献给朱元璋,朱元璋感叹道:“这张床与孟昶的七宝便壶有什么不同呢”?下令将它熔掉。鄱阳湖大战,常遇春功排第一。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进“吴王”位,二月,率常遇春等亲征武昌,陈理投降,汉政权灭亡。陈理到了应天被封为归德候。数年之后,也就是朱元璋称帝后,将其送往高丽定居就“平安无事”了。朱元璋这时候腾出手来,专门讨伐贩私盐起家的张士诚。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秋,任命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帅,率马步水兵20万东征。早在鄱阳湖大战期间,吴军主帅徐达就回守应天,鄱阳湖胜利后,徐达就已将张士诚周边城池清理了八八九九。这一次重点清理张士诚的重要据点。出发前,朱元璋再次告诫常遇春:“攻城并不是为了多杀人,如果我们得到了土地,没有了百姓,那么我们占领这个土地还有什么意义呢”?常遇春应诺。徐达、常遇春等首先渡江北上,向淮东发动进攻,他们很快攻下了泰州。徐达分兵三路,常遇春率军攻取兴化,然后绕过张士诚,在无锡太湖、苏州三里桥、湖州毗山一带转战,进抵湖州、稍后在乌镇(今浙江嘉兴)袭击了张士诚右丞徐义所部,烧毁了他的赤龙船,并打破了他的水陆寨。等地朱元璋大军围攻平江(苏州)时,常遇春驻守虎丘,张士诚派兵悄悄接近常遇春。常遇春早有警觉,在北壕反将他们包围,还差一点捉住了张士诚。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七月,张士诚见城中粮余渐尽,他本人又是个厚道人,干不出那些杀人为食的恶事,便率绰号“十条龙”的上万亲军冒险突围。出城后,望见城左西吴兵队阵严整,心虚不敢犯,便转至舟门,向常遇春营垒杀来。没有想到这下可坏了:常遇春有勇有谋,身经百战,挥兵直前,与东吴兵(东吴兵指张士诚兵;西吴军指朱元璋军)激烈厮杀。同时,常遇春让善舞双刀的猛将王弼从另路绕至东吴兵侧背,夹击张士诚,把张士诚的万余护卫精兵逼入在沙盆潭(在苏州阊门外)中,杀掉十之二三,溺死十之六七,张士诚本人马惊堕水,几乎被淹死。亲兵冒死将他救起,把他的坐车抬上逃回城中。过了几天,张士诚缓过劲来,咬咬牙,又亲自率兵从胥门突出。出于玩命心理,俗话说“一人拼命,万夫莫敌”。张士诚军拼了命,锐不可当。正面拦截的常遇春也有些招架不住。眼看就要突围出去,站在城头上的张士诚弟弟张士信不知是哪根神经坏了。鸣金大呼:“军士打累了,可以歇兵”。张士诚等人愣怔之余后撤,常遇春见张士诚后退,长出了一口气,转头跟进,把东吴兵打得大败,“自是(张)士诚不敢复出”。常遇春从阊门杀入,朱元璋大军也从其他各路杀入,东吴灭亡。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见张士诚既灭,决定兴师北伐。彻底拉开倒元大幕。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25万大军出师北伐。当时北方元朝军事力量已经大为削弱,所以,徐达、常遇春出师三个多月,就平定了山东、河南。次年(1368年)三月,徐达、常遇春自虎牢关攻洛阳。当时元军5万人马陈兵洛水(洛河)北岸,双方对阵。常遇春单骑突入元军阵中,元军20余名将一起挺槊杀来,常遇春一箭射杀一员敌将,又用枪挑死一个,常遇春部下勇士呐喊冲杀过来,元军不敌,溃败转身便逃,常遇春率军追杀50余里,元军大败。史称“塔儿湾大捷”。洛阳平定后,徐达、常遇春挥师北进。率马步舟师沿临清运河北上,连下德州、通州(今北京通县)。元顺帝携后妃、太子等逃奔上都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徐达、常遇春一举攻占大都(今北京城),改大都为北平府。稍事休整后,常遇春又挥军西进,攻取山西。与精锐的扩廓帖木儿军进行了艰苦的搏战,常遇春攻克太原、大同,与徐达等部协助平定了山西。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常遇春作为先锋,率西征军进攻陕西。先后攻克西安、凤翔。元军凤翔守将李思齐在临洮与常遇春交战不敌,选择了率兵投降。元顺帝趁明军主力长驱秦、晋之际,命丞相也速率军向北平反扑,兵锋已抵达通州。常遇春奉命与李文忠率步兵8万、骑兵1万驰援北平,元军闻讯后转身向北逃去,常遇春率军追奔千里,斩杀无数、大获全胜。为彻底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常遇春又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今属河北唐山),顺帝逃到应昌府(又称鲁王城、虎城,故址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达里诺尔西)。常遇春夺取开平,全歼守军,缴获车万辆、马3万匹、牛5万头,珍宝无数。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也就是乞巧节那天,常遇春率大军从开平班师南归,行军至柳河川(今河北赤城),突发暴病去世,时年40岁。朱元璋闻丧极为痛惜,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谥号“忠武”,赐葬在钟山之下,配享太庙。朱元璋亲自为他出奠。

明太祖朱元璋曾这样评价徐达、常遇春说:“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徐达;当报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遇春”;清初史学家万斯同评价常遇春说:“(常)遇春沉鸷果敢,出则摧锋,入则殿后,未尝败北”。清《明史》主编撰官张廷玉更是评价常遇春:“开平摧锋陷阵,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谦逊,善持其功名,永为元勋之冠。身衣日月剖符锡土若王者,可谓极盛矣”!常遇春不愧为“攻无不克”名将啊!

二,常遇春的性格特征

《大明英烈传》是我最喜爱的古典名著之一,而整部书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常遇春,在我心目中常遇春是大明王朝最骁勇善战,最具个人魅力的明朝开国第一猛将!

常遇春身材魁梧,臂力过人,虽然出生于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但人穷志不穷,为人豁达,从小酷爱兵器,酷爱练武,对武学悟性极强,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常遇春早年也干过些江洋大盗的勾当,但是他觉得长此以往毫无前途可言,正在萌生退意之时,他听说朱元璋很有作为,正在招揽人才,并且亲眼目睹朱元璋为人仗义,视士兵为兄弟,所带领的部队军纪严明,从不骚扰百姓,常遇春认为朱元璋日后必然大有可为,于是便义无反顾投靠了朱元璋。

1355年,常遇春投奔朱元璋后不久,朱元璋率领军队南下,采石矶战役一触即发,面对水军元帅蛮子海牙严防死守,常遇春表现英勇,乘一小船在急流中冒着敌人的乱箭挥戈猛进,毫无畏惧,登岸后常遇春身先士卒,置生死于不顾,率领兵将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元军大败,溃不成军,朱元璋随后率大军登岸,乘胜追击,占领太平,次年攻占集庆,成立应天府。采石矶一战是常遇春戎马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此战作风顽强,勇猛敢战,锋芒毕露,赢得朱元璋信任赏识,由渡江先锋升至元帅!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常遇春不仅勇猛无比,而且智谋过人,例如在攻打元朝重镇衢州的时候,元军层层把守,久攻不下,常遇春兵临城下,围衢州六门,建造与城门高度相同的,吕公车、仙人桥、长木梯、懒龙爪等高层攻城车和攀登器械,并在大西门城下掘挖地道,从地下出奇兵,多方向围攻,出其不意大败元军,夺取衢州城。最后论功行赏,常遇春毫无争议取得头功。朱元璋当众夸赞:“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常将军”!

在之后的一系列战役中,常遇春如开挂一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破河南,破潼关,破山西,奔袭千里攻占元大都,可以说在朱元璋建国的诸多重大战役中处处可见常遇春的身影!

令人扼腕痛惜的是
,如此智勇双全之猛将,在朱元璋收复河山平定天下后,率领得意之师南归之时,常遇春竟意外身亡(死因至今不明,传说是因眼疾而亡),终年才40岁,可悲可叹一代名将竟然如流星般陨落。朱元璋知晓后悲伤不已,亲自赋诗:“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以示对常遇春哀悼之情 。

欢迎历史爱好者评论,加关注,共同成长!

三,常遇春的性格特点

忠勇悍将

四,跟常遇春对话

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江苏南京)等地,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此后连克宁国(今属安徽)、池州(今属安徽)、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为之前独身一人大战万人而死的丁德兴报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与徐达率军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

人物生平

早年生平

常遇春出身于贫苦农民之家。青少年时期,不甘心于老死田间,因而随人习练武术。家贫,无力支付学费,就以多出力千些勤杂工换取学习机会。到长大成人之后,常遇春体貌奇伟,身高臂长,力大过人,学武有成,精于骑射,各种兵器都能使用。

五,常遇春的功绩

从小说看是一个忠勇猛将,智慧超级好!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寻游戏 提供的你对常遇春有什么评价?(常遇春是一个怎样的人)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