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的理解?(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一,对历史的理解?
历史,一般的理解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但这种理解就广泛了,无从了解和看待了,因而,无特定指个人,那就是指人类的历史了;我是中国人,对中国的历史自然比外国的历史了解,就以中国的正史来谈谈个人的看法吧!
(二)历史的来源
人类从有了自我意识,就对人类自身的过住感兴趣,原本口口相传,但容易遗失或变异;人类为了记住历史,用到了结绳和符号,之后,发展成文字;当中国发展到部落联盟或邦国时,为了记录历史,就指定专人负责。

《周礼》中记载周朝有五史,即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和御史,史官的主要任务就是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众多的历史记载不足以了解历史的全貌,就需要对原有的史料进行整编,即编纂历史;孔子作《春秋》,司马迁写《史记》等,就是编纂历史。
自从有了专门记载历史的史料,就减少了重要历史事件被遗忘的状况,后世的人也易于对历史全貌的了解;但是,其可信度如何?即可信吗?
(三)历史的真实性
历史是人写的,但写历史的人一般并非当事人,并不可能在每个历史事件中在场,其对历史上的人或事件的了解或来源,多是通过当事人的回忆,旁观者的记录,或参入者或观望者的传说,收集或整理,去伪存真,编纂而成。
由于人都有主观性,当事人有主观性,记录的人虽力求客观,但也难免有主观意识,其他的传说更易失真;编纂历史的人,虽力求客观,同样避免不了主观意识,因而,历史记载难免有误差。

(四)对历史的认识
历史记载有误差,是否就不可信呢?当然不是,现代人不可能穿越到相应的历史场景中,亲自去了解;因而,主要得依靠历史记载来了解历史,并通过考古来应证,这就是一个可信度的问题了。
历史记载资料有多种,有官方的正史,还有各个时代学者写的另史、杂史丶野史等,及其他作品中反映的历史状况等文献。
官方的正史,因其对编纂历史的客观性要求很高,因而,其可信度是最高的,是了解历史的主要工具,正史主要是《二十四史》;但由于正史主要是根据官方的需要而编纂的,有其不足,再加上误差,因而,还需要其他史书来补充、印证。
其他史书有,编年类的如《资治通鉴》,纪实类的如《明史纪事本末》,杂史类的如《国语》《战国策》,政书类的如《通典》,等等,还有各地的地方志等史料。
我们在通过各种历史文献了解历史时,须注意把历史的客观事实与记载、编纂者的主观意识和误差区分开来,具体分析,而不盲从或意断。
(五)历史的客观事实与作
二,对历史的理解100字
我对历史的理解是这样的,历史是后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把过去的事情有选择的根据自己的观点记录下来的一种东西。
历史是古人前进的足迹,历史是前人奋斗的结晶,历史是一面镜子,古人就懂得借鉴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的重要性。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鉴可以兴未来。
三,对历史的理解300字
历史就是人们对于过去的看法和反思还有就是对于过去的总结 广义历史:物质变动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物质变动的学科,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
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科学:
通常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因为这是在唯物史观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历史学,而以往的史学从根本上来说,很多都没有超出历史 唯心论的范畴。
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这里的“历史”一词,严格说来,应该是狭义历史学的含义。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
词源
“史”字在中国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写为“ ”(见图),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历史”一词则出现于清末。
历史这个词在英语中为History,在法语中为Histoire,二者同出于希腊语的Histria,其本意为“征问”、“问而知之”。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寻游戏 提供的对历史的理解?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